顛怎么讀 顛的意思
“顛”字共有1個讀音:
[diān]

漢字 | 顛 |
---|---|
讀音 |
|
注音 | ㄉㄧㄢ |
部首 | [頁] 頁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9 部外:10 |
異體字 | ? 傎 厧 槙 顚 顛 ?? ?? ?? ?? 瑱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顛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85B |
其它編碼 | 五筆:fhwm 倉頡:jcmbc 鄭碼:edog 四角:41886 |
筆順編碼 | 1225111134132511134 |
筆順筆畫 | 一丨丨フ一一一一ノ丶一ノ丨フ一一一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 豎 豎 橫折 橫 橫 橫 橫 撇 點 橫 撇 豎 橫折 橫 橫 橫 撇 點 |
顛字的意思
同“顛”。
顛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顛
diān ㄉㄧㄢˉ
頭頂。《爾雅?釋言》:“顛,頂也。”郭璞注:“頭上。”《墨子?脩身》:“華髮隳顛。”孫語讓閒詁:“隳顛,即禿頂。”《晉書?束晳傳》:“丹墀步紈袴之童,東野遺白顛之叟。”宋梅堯臣《依韻和楊敏叔吳門秋晚見寄》:“顛毛隨日減,冉冉不勝簮。” 泛指物體頂部。《方言》卷六:“顛,上也。”《六書故?人三》:“頭之上為顛,引之則山有顛,木亦有顛。凡高之所極皆曰顛。”《史記?孝武本紀》:“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文選?王襃〈洞簫賦〉》:“孤雌寡鶴,娛優乎其下兮,春禽羣嬉,??翔乎其顛。”張銑注:“其巔,謂竹上也。”又指馬的額頭。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頁部》:“馬以顙為頂也。”《詩?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毛傳:“白顛,的顙也。” 本,始。《正字通?頁部》:“顛,本末曰‘顛末’。”晉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宋戴復古《訪陳與機縣尉於湘潭下攝寺》:“題詩記顛末,改不假人碑。”清王士禳《西城別墅記》:“聊書其顛委以為之記。” 下。《説文解字須部》“顛,頂也”段玉裁注:“顛為最上,倒之則為最下。”漢揚雄《太玄?疑》:“顛疑遇幹,客,三歲不射。”范望注:“顛,下也。” 墜落;殞落。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引《字書》:“顛,墜也。”又卷五十一引《考聲》:“顛,殞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子都自下射之,顛。”杜預注:“顛,顛隊而死。”《楚辭?離騷》:“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王逸注:“自上下曰顛。”《漢書?五行志中》:“京房《易傳》曰:‘《復》:崩來無咎。’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聖人受命人君虜。”顔師古注:“顛,墜也。” 同“蹎”。倒仆。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一:“顛,《廣雅》:‘倒也。‘’”五代徐鍇《説文繫傳?頁部》:“顛,顛倒字作蹎。”清徐濺《説文解字注箋?頁部》:“《繫傳》曰:‘顛倒字作暝’,是也,作顛者,假借字耳。”《易?鼎》:“鼎顛趾,利出否。”陸德明釋文:“顛,倒也。”《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顛倒;倒置。《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楚辭?劉向〈九嘆?愍命〉》:“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為衣。”王逸注:“顛,倒也。” 顛簸。《紅樓夢》第七十八回:“騎馬顛了,骨頭痛。”遣林則徐《日記?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九月十九日)》:“岀峽皆石路,且多自上而下,車顛甚。” 通“瘨(癲)”。瘋,狂。《急就篇》:“疝瘕疾狂失響。”顔師古注:“顛疾,性理顛倒失常,亦謂之狂獝,妄動作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坤部》:“顛,叚借為瘨。”《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究。”孫星衍疏:“顛,與瘨通。《廣雅?釋詁》:‘狂也。’”宋蘇軾《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真可憐。”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不荒唐,不顛狂,折末雲陽梟首高竿上。” 古縣名。指滇池縣,西漢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晉寧縣東。兩漢為益州郡治所。后作“滇”。南朝梁廢。《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顛歌。”李善注引文穎曰:“文成,遼西縣名也。其縣人善歌。顛,益州顛縣,其人能作西南夷歌也。顛、滇同也。” 姓。《廣韻?先韻》:“顛,姓。”《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其它字義
● 顛
dián ㄉㄧㄢˊ
〔顛顛〕憂思貌。也單用作“顛”。《集韻?先韻》:“顛,憂思皃。”《禮記?玉藻》:“喪客纍纍,色容顛顛。”鄭玄注:“憂思貌也。” 同“闐”。充滿。《洪武正韻先韻》:“顛,盛氣貌。”《易頤》:“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鄭玄注:“顛,讀為闐,盛聲中之氣使之関滿其息,若陽氣之躰〔體〕物也。”孔穎達疏:“顛,塞也。……言軍士宜怒其氣,塞滿身中。”其它字義
● 顛
diàn ㄉㄧㄢˋ
同“頊”。古代冠冕的玉飾,自兩側垂于耳旁,用來塞耳,故又名“充耳”。《集霰韻》:“瑱,《説文》:‘以玉充耳。’或從頁。”英語 top, peak, summit; upset
法語 ballotter,cahoter,sommet,cime
顛字的詳細解釋
顛字的辭典解釋
顛ㄉㄧㄢdiān 名
頭頂。《墨子·修身》:「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清·孫詒讓·閑詁:「隳顛,即禿頂。」
最高的地方、頂端。如:「山顛」、「樹顛」、「塔顛」。同「巔 」。
額頭。《詩經·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根本。《文選·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后會,恒操末以續顛。」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顛頡。
動震蕩、搖動。如:「這條山路崎嶇不平,車子顛得很厲害。」
跌落、墜落。《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
倒置。《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漢·劉向〈九嘆·愍命〉:「今反表以為里兮,顛裳以為衣。」
發狂。宋·蘇軾〈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于馮當世者〉詩:「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真可憐。」通「癲」。
大吵大鬧。《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巢氏倚了病勢,要死要活的顛了一場。」
康熙字典解釋
顛【戌集下】【頁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0畫
《正字通》俗顚字。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顚【卷九】【頁部】
頂也。從頁眞聲。都秊切
說文解字注
(顚)頂也。見釋言。國語班序顚毛注同。引伸爲凡物之頂。如秦風有馬白顚。傳曰。白顚、?顙也。馬以顙爲頂也。唐風首陽之顚。山頂亦曰顚也。顚爲冣上。倒之則爲冣下。故大雅顚沛之揭。傳曰。顚、仆也。論語顚沛。馬注曰。僵仆也。離騷注曰。自上下曰顚。廣雅曰。顚、末也。從??。眞聲。都秊切。十二部。
顛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顛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