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的意思 一針見血的讀音和出處
- 一
- 針
- 見
- 血
- 成語名稱:
- 一針見血
- 成語拼音:
- [yī zhēn jiàn xiě]
- 成語解釋:
- 一針刺下去就見到血。常用來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能抓住本質;切中要害。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郭玉傳》:“一針即瘥。”
- 成語例句:
- 這不是把我們的毛病講得一針見血么?不錯,黨八股中中國有,外國也有,可見是通病。(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結構類型:
- 連動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見,不能讀作“xiàn”。
- 繁體字形:
- 一針見血
- 英文翻譯:
- pierce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一針見血”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連動式成語 精要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針刺 下去 見到 用來 比喻 說話 文章 簡明扼要 抓住 本質 切中要害
“一針見血”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針】:1.縫衣物用的工具,細長而小,一頭尖銳,一頭有孔或鉤,可以引線,多用金屬制成:繡花針。縫紉機針。2.細長像針的東西:松針。指南針。表上有時針、分針和秒針。3.針劑:防疫針。打針。4.中醫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屬針:銀針。毫針。5.中醫用特制的金屬針按穴位刺入體內醫治疾病:針灸。6.姓。
【見】:[jiàn]1.看到:看見。罕見。見微知著。見義勇為。見異思遷。2.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3.看得出,顯得出:見效。相形見絀。4.(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見上。見下。5.會晤:會見。接見。6.對事物觀察、認識、理解:見解。見地(見解)。見仁見智(指對同一問題各人從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詞,表示被動或對我如何:見外。見教。見諒(原諒我)。見笑(被譏笑)。8.姓。[xiàn]1.古同“現”,出現,顯露。2.古同“現”,現存。
【血】:[xuè]1.人和高等動物體內循環系統中的液體組織,紅色,有腥氣,由血漿、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組成。作用是把養分和激素輸送給體內各個組織,收集廢物送到排泄器官,調節體溫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統關系的:血親。血緣。3.比喻剛強熱烈:血性。血氣。4.指月經。5.姓。[xiě]義同“血”(xuè):流了一點血。吐了兩口血。
“一針見血”的反義詞
“一針見血”的近義詞
“一針見血”的相關成語
“一針見血”的關聯成語
一字的成語
針字的成語
見字的成語
血字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針開頭的成語
見開頭的成語
血開頭的成語
yi的成語
zhen的成語
jian的成語
xie的成語
yzjx的成語
一針什么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見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什么血的成語
什么針見什么的成語
什么針什么血的成語
什么什么見血的成語
“一針見血”造句
王老師批評社會的丑惡現象往往是一針見血。
他腦筋清楚,邏輯觀念又強,分析問題往往一針見血。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公司的弊端,得到大家一致的讚許。
我喜歡跟那種直截了當,一針見血的人做生意。
如此直截了當、一針見血的發言,不免使幾位作者有些難堪,小柯姆臉色鐵青、嘴角緊閉,稿紙在手中瑟瑟作響。
有一回我和妻子激烈爭吵的時候,她竟一針見血地說出了神學觀點。
這篇文章評論當今社會問題,真是一針見血。
在黨組會上,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錯誤的原因所在。
還必須有充分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能一針見血地為客戶創造價值。
中國科學院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院士何祚庥一針見血地指出:"真正的原因就是來自利益集團的競爭。"。
* 一針見血的意思 一針見血的成語解釋 一針見血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