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意思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讀音和出處
- 身
- 在
- 林
- 泉
- 心
- 懷
- 魏
- 闕
- 成語名稱:
-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
- 成語拼音:
- [shēn zài lín quán,xīn huái wèi què]
- 成語解釋:
- 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 成語出處: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回:“我老臣雖是身在林泉,心懷魏闕,豈知平地風波,生此異事。”
- 成語例句:
- 是否常用: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賓語、分句;用于書面語
- 結構類型:
- 復句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
- 英文翻譯:
- Being in Linquan and cherishing Wei que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復句式成語 八字成語 上下句成語 S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解除 官職 惦記 朝廷 常用 諷刺 迷戀 功名 寶貴 隱士 身在江湖 心存魏闕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單字解釋
【身】:1.身體:身上。轉過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個身。2.指生命:奮不顧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身臨其境。身為領導,當然應該走在群眾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養:修身。立身處世。5.物體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車身。河身。船身。機身。6.用于衣服:換了身衣裳。做兩身兒制服。
【在】:1.存在;生存:精神永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父母都在。2.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我今天晚上不在廠里。你的鋼筆在桌子上呢。3.留在:在職。在位。4.參加(某團體);屬于(某團體):在黨。在組織。5.在于;決定于:事在人為。學習好,主要在自己努力。6.“在”和“所”連用,表示強調,下面多連“不”:在所不辭。在所不惜。在所不計。在所難免。7.表示時間、處所、范圍、條件等:事情發生在去年。在禮堂開會。這件事在方式上還可以研究。在他的幫助下,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8.正在:風在刮,雨在下。姐姐在做功課。
【林】:1.成片的樹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業:農、林、牧、副、漁。3.聚集在一起的同類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泉】:1.泉水:溫泉。礦泉。清泉。甘泉。2.泉眼。3.錢幣的古稱:泉幣。4.姓。
【心】:1.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圓錐形,大小約跟本人的拳頭相等,內部有四個空腔,上部兩個是心房,下部兩個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張和收縮推動血液循環全身。也叫心臟。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談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圓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懷】:1.胸部或胸前:掩著懷。小孩兒睡在媽媽懷里。2.心懷;胸懷:壯懷。襟懷。3.思念;懷念:懷鄉。懷友。懷古。4.腹中有(胎):懷胎。懷孕。5.心里存有:懷恨。不懷好意。少(shào)懷大志。6.姓。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闕】:[quē]1.過失;疏失:袞職有闕。2.同“缺”。[què]1.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宮闕。伏闕(跪在宮門前)。2.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3.姓。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近義詞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相關成語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身在江海,心馳魏闕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歸老林泉
嘯傲林泉
心懷鬼胎
心懷叵測
身在曹營心在漢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心馳魏闕
心在魏闕
心瞻魏闕
眼不見,心不煩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關聯成語
身字的成語
在字的成語
林字的成語
泉字的成語
心字的成語
懷字的成語
魏字的成語
闕字的成語
身開頭的成語
在開頭的成語
林開頭的成語
泉開頭的成語
心開頭的成語
懷開頭的成語
魏開頭的成語
闕開頭的成語
shen的成語
zai的成語
lin的成語
quan的成語
xin的成語
huai的成語
wei的成語
que的成語
szlqxhwq的成語
*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意思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成語解釋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