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知味的意思 食不知味的讀音和出處
- 食
- 不
- 知
- 味
- 成語名稱:
- 食不知味
- 成語拼音:
- [shí bù zhī wèi]
- 成語解釋:
- 同“食不甘味”。
- 成語出處:
- 唐·白居易《初授給遺獻書》:“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將十日;食不知味,寢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但未獲粉身之所耳。”
- 成語例句:
- 是否常用:
- 一般成語
- 感情褒貶:
- 貶義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定語、狀語;用于處事
- 結構類型:
- 緊縮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食不知味
- 英文翻譯:
- eat without relish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食不知味”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緊縮式成語 人物心理的成語 憂愁的成語 S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食不甘味
“食不知味”的單字解釋
【食】:[shí]1.吃。特指吃飯:食肉。廢寢忘食。2.吃的東西:面食。小雞覓食。豐衣足食。3.供食用或調味用的:食糖。食鹽。4.人所見到的日、月虧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現象:日食。月食。[sì]拿東西給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酈食其(jī)(漢朝人)。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味】:1.物質所具有的能使舌頭得到某種味覺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兒。津津有味。2.物質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種嗅覺的特性:氣味。香味兒。這種味兒很好聞。3.意味;趣味:文筆艱澀無味。這本書越讀越有味兒。4.指某類菜肴、食品:臘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別味道:體味。6.用于中藥:這個方子共有七味藥。
“食不知味”的近義詞
“食不知味”的相關成語
食不知味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寢食不安
食不充腸
食不充饑
食不充口
食不重味
食不二味
食不果腹
食不甘味
食不糊口
食不遑味
食不兼肉
食不兼味
食不累味
食不念飽
食不求飽
食不求甘
食不暇飽
“食不知味”的關聯成語
食字的成語
不字的成語
知字的成語
味字的成語
食開頭的成語
不開頭的成語
知開頭的成語
味開頭的成語
shi的成語
bu的成語
zhi的成語
wei的成語
sbzw的成語
食不什么什么的成語
食什么知什么的成語
食什么什么味的成語
什么不知什么的成語
什么不什么味的成語
什么什么知味的成語
“食不知味”造句
為了如期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連月來他忙得食不知味,席不暇暖。
工作忙的忘記休息,睡覺睡的兩眼惺忪,吃飯吃的食不知味,卻唯獨對你的祝福不曾厭倦,每年霜降的祝福,更是年年的必備課,今年也不例外,你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我的房子周圍很安靜,但我總是食不知味,寢食難安。
可試問,這世上有多少人食不知味、睡不安枕呀。
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不再選擇你,因為你讓我夜不能寢,食不知味,時時刻刻承受相思的煎熬。可是我還會選擇你,因為你讓我每時都有溫馨的感動。
第一次是小姐剛出事時,蘇氏整日以淚洗面,精神恍惚;第二次是姑爺尋藥遇險失蹤,蘇氏食不知味,寢不遑安;而第三次則是現在。
每日只聽聞密探來報,某某大夫又宴請了趙國使臣,急得中山王食不知味,寢不安席。
內院中,老太爺李天南坐在書房中滿臉憂愁,自從得知鬼宗要尋李家的麻煩后李天南以有好幾天食不知味,寢不遑安,頭發都生生的白了許多。
林艷楠身材不高卻也凹凸有致,連日來服侍病重的丈夫,夜不能寐食不知味,身子顯得有些輕靈,倒也不染塵埃全無俗態。
天,多么仰之彌高,而我,卻如此渺小!經過一夜休息的云昭第二日食不知味得望著面前桌上的飯菜,一時思緒竟飄飛到了遠處。
* 食不知味的意思 食不知味的成語解釋 食不知味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