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羹鱸膾的成語故事
西晉時期,吳縣人張翰才思敏捷,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經常與朋友外出喝酒聊天,吃莼菜羹與紅膾鱸魚。他曾到洛陽大司馬府做官,見官場黑暗,不由得想起家鄉的莼羹鱸膾,就毅然辭官,悄悄地回到故鄉。 【典故】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
《晉書·張翰傳》 【釋義】莼:莼菜;膾:切得很細的肉。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思鄉辭官 【近義詞】莼鱸之思
- 成語名稱:
- 莼羹鱸膾
- 成語拼音:
- chún gēng lú kuài
- 成語解釋:
- 莼:莼菜;膾:切得很細的肉。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 典故出處:
- 《晉書 文苑傳 張翰》:“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
- 成語例句:
- 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宋 辛棄疾《沁園春 帶湖新居將成》詞)
- 莼羹鱸膾的詳細解釋
* 莼羹鱸膾的故事:西晉時期,吳縣人張翰才思敏捷,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經常與朋友外出喝酒聊天,吃莼菜羹與紅膾鱸魚。他曾到洛陽大司馬府做官,見官場黑暗,不由得想起家鄉的莼羹鱸膾,就毅然辭官,悄悄地回到故鄉。 【典故】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