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地球的詞語
形容地球的詞語:1. 藍色的;2. 寶石般的;3. 美麗的;4. 多彩的;5. 神秘的;6. 生機勃勃的;7. 活力四射的;8. 巨大的;9. 平靜的;10. 大氣的;11. 幸福的;12. 獨特的;13. 豐饒的;14. 神奇的;15. 壯觀的;16. 祥和的;17. 清新的;18. 純凈的;19. 潔白的;20. 雅致的
形容地球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地球物理學 | 地球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 (geophysics) 是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之一,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地球的地殼、地幔、地核和大氣層。 地球物理學有諸多研究分支,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震學,大地測量學,地熱學,地磁學 ,水文地理學,海洋學,氣象學,地核構造學,勘探地球物理學,比較行星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和大地天文學;研究內容包括地球內部結構,震源理論,地震波傳播理論,大陸地殼大尺度的特征,諸如板塊俯沖帶和大洋中脊。傳統地球物理學主要指固體地球物理學,現代地球物理學的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氣層外部的現象,例如電離層電機效應(ionospheric dynamo)、極光放電(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層頂電流系統(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衛星的物理性質。 |
地球物理學 | 地球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 (geophysics) 是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之一,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地球的地殼、地幔、地核和大氣層。 地球物理學有諸多研究分支,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震學,大地測量學,地熱學,地磁學 ,水文地理學,海洋學,氣象學,地核構造學,勘探地球物理學,比較行星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和大地天文學;研究內容包括地球內部結構,震源理論,地震波傳播理論,大陸地殼大尺度的特征,諸如板塊俯沖帶和大洋中脊。傳統地球物理學主要指固體地球物理學,現代地球物理學的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氣層外部的現象,例如電離層電機效應(ionospheric dynamo)、極光放電(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層頂電流系統(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衛星的物理性質。 |
地球資源衛星 | 地球資源衛星 地球資源衛星(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簡稱資源衛星。勘探和研究地球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所載的多光譜遙感設備獲取地物目標輻射和反射的多種波段的電磁波信息,并將其發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根據各種資源的波譜特征,對接收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判讀,得到各類資源的特征、分布和狀態資料。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采用合成孔徑雷達和光學遙感器相結合的地球資源衛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特點。地球資源衛星按勘探的區域分為陸地資源衛星和海洋資源衛星(海洋觀測衛星或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能迅速、全面、經濟地提供有關地球資源的情況,對土地利用、土壤水分監測、農作物生長、森林資源調查、地質勘探、海洋觀測、油氣資源勘查、災害監測和全球環境監測等地球資源開發與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國、前蘇聯/俄羅斯、法國、歐洲航天局、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等相繼發射了地球資源衛星。 |
地球同步衛星 | 地球同步衛星 地球同步衛星即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又稱對地靜止衛星,是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人造衛星,衛星距離地球的高度約為36000 km,衛星的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運行軌道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圓形軌道、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等,即23時56分4秒,衛星在軌道上的繞行速度約為3.1公里/秒,其運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布設3顆通訊衛星,即可實現除兩極外的全球通訊。 |
地球儀 | 地球儀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是為了便于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地球儀上設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于正確的。 |
地球史 | 地球史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于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云。 此后,地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由原始太陽星云的部份物質構成后計起,科學家估計大約有四十五億七千萬年之久。而因為表述這么長久的時間有所困難,可將地球形成的時間設為凌晨零時,而現代則為第二天的凌晨零時,將地球的歷史模擬為二十四小時,每秒大約代表五萬三千年,而大爆炸與宇宙形成的時刻,則大約在一百三十七億年前,以此模擬時間來說,約等于三日前,即地球誕生前兩日。 |
地球儀 | 地球儀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是為了便于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地球儀上設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于正確的。 |
地球同步軌道 | 地球同步軌道 地球同步軌道(geosynchronous orbit)運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4秒)的順行人造地球衛星軌道。不考慮軌道攝動時,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天相同時刻經過地球上相同地點的上空。對地面觀側者而言,每天相同時刻衛星出現在相同的方向上。傾角為0的圓形地球同步軌道,稱為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
地球橢球 | 地球橢球 地球橢球又稱“地球橢圓體”。代表地球大小和形狀的數學曲面。一般采用旋轉橢球。 |
世界地球日 |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于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并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地球日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發起。現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 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
衛星通信地球站 | 衛星通信地球站 衛星通信地球站,Earth Station of Satellite,衛星通信系統中設置在地球上(包括大氣層中)的通信終端站。用戶通過衛星通信地球站接入衛星通信線,進行相互間的通信。主要業務為電話、電報、傳真、電傳、電視和數據傳輸。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使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主要使用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衛星通信使用微波頻段。由于衛星距地球3萬多千米 ,電波路徑損失很大,地球站需要采用大口徑天線、大功率發射機和高靈敏度低噪聲的接收系統。 |
地球村 | 地球村 (詞語)也譯為世界村(global village),對地球的一種比喻說法。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縮小了地球上的時空距離,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便利,因而整個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 村落。 |
地球輻射帶 | 地球輻射帶 地球輻射帶指地球周圍空間大量高能帶電粒子的聚集區,又稱為Van Allen輻射帶,它分為內外兩個帶,它們在向陽面和背陽面各有一個區,內輻射帶是離地面較近,而外輻射帶離地面較遠。它是由于地磁場約束高能粒子(以MeV記)形成的特定區域。 |
人造地球衛星 | 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指環繞地球飛行并在空間軌道運行一圈以上的無人航天器。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用于科學探測和研究、天氣預報、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區域規劃、通信、跟蹤、導航等各個領域。 |
固體地球物理學 | 固體地球物理學 固體地球物理學是用物理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固體地球的運動、物理狀態、物質組成、作用力和各種物理過程的綜合性學科。 |
地球化學 | 地球化學 (學科名)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它是地質學與化學、物理學相結合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地球化學和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已成為固體地球科學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圍也從地球擴展到月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天體。 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礦產的尋找、評價和開發,農業發展和環境科學等有重要意義。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擴張、巖石圈演化等均與地球化學的研究有關。它已經成長為地球科學的支柱學科,在此學科有突出貢獻的有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黃道 | 黃道 (天文現象)黃道(ecliptic),名詞: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由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年正好公轉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而且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十分接近黃道。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公元2000年測值),兩個平面的交角點就連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過去,太陽朝南變朝北,就叫春分。從該個場化朝東數一圈,0°到360°,就是黃道經線,寫做λ,角度叫黃經幾化度。黃道緯線就是南北正負各90°。 黃道 (成語解釋)舊時以星象來推算吉兇,指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兇忌,稱為“黃道吉日”。 現代黃道(ecliptic),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于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這種變化可以用一種很緩慢的長期運動再疊加一些短周期變化來表示。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而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在任一瞬間,只考慮長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 |
月球 | 月球 (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俗稱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并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質量最大的衛星,月球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
月食 | 月食 (天文現象)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歷十五前后。 地球在背著太陽的方向會出現一條陰影,稱為地影。地影分為本影和半影兩部分。本影是指沒有受到太陽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則只受到部分太陽直射的光線。月球在環繞地球運行過程中有時會進入地影,這就產生月食現象。當月球整個都進入本影時,就會發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進入本影時,則只會發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
黃道 | 黃道 (天文現象)黃道(ecliptic),名詞: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由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年正好公轉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而且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十分接近黃道。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公元2000年測值),兩個平面的交角點就連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過去,太陽朝南變朝北,就叫春分。從該個場化朝東數一圈,0°到360°,就是黃道經線,寫做λ,角度叫黃經幾化度。黃道緯線就是南北正負各90°。 黃道 (成語解釋)舊時以星象來推算吉兇,指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時,諸事皆宜,不避兇忌,稱為“黃道吉日”。 現代黃道(ecliptic),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于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這種變化可以用一種很緩慢的長期運動再疊加一些短周期變化來表示。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而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在任一瞬間,只考慮長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 |
地球化學 | 地球化學 (學科名)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它是地質學與化學、物理學相結合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地球化學和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已成為固體地球科學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圍也從地球擴展到月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天體。 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礦產的尋找、評價和開發,農業發展和環境科學等有重要意義。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擴張、巖石圈演化等均與地球化學的研究有關。它已經成長為地球科學的支柱學科,在此學科有突出貢獻的有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學 | 地質學 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之一。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的產生源于人類社會對石油、煤炭、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需求,由地質學所指導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源泉。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地質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地質學(geology)的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巖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于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營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巖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
陰歷 | 陰歷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于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雖然,陰歷、農歷都俗稱古歷、漢歷、夏歷、舊歷,不過陰歷和農歷(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歷(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于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恒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
陰曆 | 陰歷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于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雖然,陰歷、農歷都俗稱古歷、漢歷、夏歷、舊歷,不過陰歷和農歷(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歷(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于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恒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
地質學 | 地質學 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之一。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的產生源于人類社會對石油、煤炭、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需求,由地質學所指導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源泉。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地質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地質學(geology)的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巖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于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營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巖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
地心說 | 地心說 地心說最初由米利都學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然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托勒密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其中,行星的運動要比太陽、月球復雜些:行星在本輪上運動,而本輪又沿均輪繞地運行。在太陽、月球、行星之外,是鑲嵌著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動天體運動的原動天。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盡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另外在人類現有技術條件下只能判斷出地心說在太陽系是錯誤的,還無法判斷它是否適用于宇宙。 |
近地點 | 近地點 近地點(Perigee)指航天器繞地球運行的橢圓軌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點。天文學上近地點是指月球繞地球公轉軌道距地球最近的一點。月球的近地點距離363300千米,近地點運動周期8.85年。 地球位于橢圓的兩個焦點位置其中的個。以橢圓兩個焦點為橫軸,可畫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衛星軌道會產生兩個交點,我們將距離地球最近的點稱為近地點,距離地球最遠的即稱為遠地點;通常在近地點時,衛星運行的角速度最快。 |
人造衛星 | 人造衛星 (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Artificial Satellite):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基本按照天體力學規律繞地球運動,但因在不同的軌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場、大氣阻力、太陽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壓的影響,實際運動情況非常復雜。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衛星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 人造衛星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于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某星球的大氣、輻射帶、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并可以觀測其他星體,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造衛星為人造地球衛星,另外有人造火星衛星等。 |
人造衛星 | 人造衛星 (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Artificial Satellite):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基本按照天體力學規律繞地球運動,但因在不同的軌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場、大氣阻力、太陽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壓的影響,實際運動情況非常復雜。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衛星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 人造衛星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于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某星球的大氣、輻射帶、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并可以觀測其他星體,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造衛星為人造地球衛星,另外有人造火星衛星等。 |
北半球 | 北半球 北半球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地區。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北美洲和歐洲。在這個半球內,陸地占39.3%,海洋占60.7%。北半球的冬季通常是12月至2月,夏季通常是6月至8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北半球溫帶地區分布最廣的兩種氣候分別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
流星 | 流星 (天文現象)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在接近地球時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并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流星體原來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流星有單個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幾種。大部分可見的流星體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流星進入大氣層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間。人們通常為它賦予美好的意義,認為看到并對著流星許愿就能實現心愿。 |
日偏食 | 日偏食 日偏食是指當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地球運行到月球的半影區時,地球有一部分被月球陰影外側的半影覆蓋的地區,在此地區所見到的太陽有一部分會被月球擋住的天文現象。日偏食是一種常見的天文現象。北京時間2011年6月2日,中國東北地區可觀測到日偏食。 2018年8月11日傍晚,中國能觀測到一次日偏食。 |
太陽 | 太陽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是位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當于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3?千克(地球的330000倍)。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于2%,采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云。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恒星系(與太陽距離最近的恒星是稱作比鄰星的紅矮星,大約4.2光年)。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光譜為G2V),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后,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并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于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太陽 (詞語)“太陽(Tài yáng)”是日的常稱,與之相對的是太陰(月亮)。 太陽是太陽系里唯一的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內的地球和銀河系恒星,并從它那里得到光和熱。 |
太陽 | 太陽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是位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當于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3?千克(地球的330000倍)。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于2%,采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云。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恒星系(與太陽距離最近的恒星是稱作比鄰星的紅矮星,大約4.2光年)。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光譜為G2V),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后,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并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于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太陽 (詞語)“太陽(Tài yáng)”是日的常稱,與之相對的是太陰(月亮)。 太陽是太陽系里唯一的恒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內的地球和銀河系恒星,并從它那里得到光和熱。 |
地熱學 | 地熱學 是經典地球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內容涵蓋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探索地球的熱狀態和熱歷史,包括地球內熱的時空分布、形成演變、傳輸聚散等,尤其著重研究地球內熱的驅動-誘發機制,即內熱在生成、傳輸、積聚和耗散過程中驅動殼幔物質的構造變形或運動,以及巖石圈深度內不同規模、不同形式構造運動誘發相應的熱效應。由此可見,地熱學是深部地質學,尤其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學科內容。二是應用方面,它將地球視為一個蓄存巨大熱能資源的熱庫,重點研究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富集機制和相應的勘探開發方法及利用途徑等;同時,深部熱作用對礦藏、煤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聚集、遷移起著重要的控制和制約作用;另外,當金屬、煤炭等礦產資源進行深層開發時,將面臨礦井內高溫熱害,此時地熱學的研究任務乃是闡明熱害形成的機制及相應的對策。三是實驗方面,包括現場的鉆孔溫度測量、一系列巖石熱物理性質的實驗測定,乃至實驗儀器和裝備的設計和研制等實驗科學。這三個方面分別歸屬理論地熱學,應用地熱學和實驗地熱學三個學科分支的研究內容。 |
地心 | 地心 (地球的中心部位)地心,是地核的俗稱,是指地球的中心部分,半徑約3480千米,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其物理性質與周圍的地幔和地殼有明顯的不同。地球質心的簡稱。地球參考系的原點定義在包括固體地球、大氣和海洋的共同質量中心。地心又分為內地心與外地心兩部份。 |
海洋 | 海洋 (地理名詞)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類飲用只占2%。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
固體潮 | 固體潮 固體潮是指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固體地球產生的周期性形變的現象。用精密儀器可以觀測到地球的固體表層也有和海洋潮汐相似的周期性升降現象,陸地表面的升降幅度因此可達7~15cm。當存在固體潮時,某一觀測點的鉛垂線方向和地面的傾斜會發生相應變化,但變幅不大,僅有千分之幾秒角度。固體潮的存在說明固體地球具有一定的彈性,固體潮就是彈性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彈性變形。此外,由于地震波也是一種彈性波,地球能夠傳播地震波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地球是有彈性的。 |
地熱學 | 地熱學 是經典地球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內容涵蓋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探索地球的熱狀態和熱歷史,包括地球內熱的時空分布、形成演變、傳輸聚散等,尤其著重研究地球內熱的驅動-誘發機制,即內熱在生成、傳輸、積聚和耗散過程中驅動殼幔物質的構造變形或運動,以及巖石圈深度內不同規模、不同形式構造運動誘發相應的熱效應。由此可見,地熱學是深部地質學,尤其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學科內容。二是應用方面,它將地球視為一個蓄存巨大熱能資源的熱庫,重點研究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富集機制和相應的勘探開發方法及利用途徑等;同時,深部熱作用對礦藏、煤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聚集、遷移起著重要的控制和制約作用;另外,當金屬、煤炭等礦產資源進行深層開發時,將面臨礦井內高溫熱害,此時地熱學的研究任務乃是闡明熱害形成的機制及相應的對策。三是實驗方面,包括現場的鉆孔溫度測量、一系列巖石熱物理性質的實驗測定,乃至實驗儀器和裝備的設計和研制等實驗科學。這三個方面分別歸屬理論地熱學,應用地熱學和實驗地熱學三個學科分支的研究內容。 |
重力場 | 重力場 受地球重力作用的空間范圍。研究地球的重力場,在大地測量學中可用以推求平均地球橢球的形狀,建立國家大地網和國家水準網;在空間科學中用以確定空間飛行器受地球引力場作用的軌道改正;在固體地球物理學中用以研究地球內部構造及礦產資源分布。 |
北緯 | 北緯 從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的緯度。符號為N,自北緯0°~90°。地球上的緯度的一種,地面上的點在參考橢球體上的緯度,即過該點的參考橢球體的法線同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它不考慮地球內部物質分布不均和地形的影響,故不同于天文緯度。但地理緯度是由天文緯度訂正而得。它同天文緯度的差值不超過30″。 |
地核 | 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質量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 5%,體積占整個地球體積的16. 2%。根據地震波的變化情況,發現地核也有外核、內核之別。內、外核的分界面,大約在5155千米處。因地震波的橫波不能穿過外核,所以一般推測外核是由鐵、鎳、硅等物質構成的熔融態或近于液態的物質組成。液態外核會緩慢流動,故有人推測地球磁場的形成可能與它有關。由于橫波在內核存在,所以內核可能是固態的。 |
內力作用 | 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為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主力軍,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
日食 | 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全環食。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否則會造成短暫性失明,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失明。 2016年天宇發生了兩次日食。兩次日食的時間分別為3月9日的日全食和9月1日的日環食。北京時間2017年8月22日,日全食掃過美國全境。2018年8月11日傍晚,日偏食上演。 |
東半球 | 東半球 東半球是地球上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20°W——160°E)的區域。依照此分法,東半球的陸地有亞洲絕大部分、南極洲的東部、歐洲的絕大部分、非洲的絕大部分、北美洲東北部的一小部分和大洋洲的絕大部分以及許多其它島嶼。海洋有太平洋西部、大西洋東部、印度洋。 |
東半球 | 東半球 東半球是地球上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20°W——160°E)的區域。依照此分法,東半球的陸地有亞洲絕大部分、南極洲的東部、歐洲的絕大部分、非洲的絕大部分、北美洲東北部的一小部分和大洋洲的絕大部分以及許多其它島嶼。海洋有太平洋西部、大西洋東部、印度洋。 |
北緯 | 北緯 從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的緯度。符號為N,自北緯0°~90°。地球上的緯度的一種,地面上的點在參考橢球體上的緯度,即過該點的參考橢球體的法線同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它不考慮地球內部物質分布不均和地形的影響,故不同于天文緯度。但地理緯度是由天文緯度訂正而得。它同天文緯度的差值不超過30″。 |
生物圈 | 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并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地,它衍生出環境生態災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并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的范圍是:大氣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巖石圈表面。 |
地球科學 | 辭典解釋地球科學 dì qiú kē xué 一門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內容包括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地球化學等。 如:「從地球科學這門課中,我們可以知道地球變遷的歷史。」英語 earth science法語 sciences de la terre |
北極 | 北極 (地球自轉軸的北端)北極(英文:North Pole;法文:Arctique)。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游生物,這為夏季在這里筑巢的數百萬只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圍的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平坦,沒有樹木生長。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夏天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為馴鹿和麝牛等動物提供了食物。同時,狼和北極熊等食肉動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動物得以存活。北極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千百年以來,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在這里世代繁衍。在這里發現了石油,因而許多人從南部來到這里工作。 北極 (詞語)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 |
大地測量 | 大地測量 大地測量是為建立和維持測繪基準與測繪系統而進行的確定位置、地球形狀、重力場及其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測繪活動。 大地測量確定地面點位、地球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的精密測量。內容包括三角測量、精密導線測量、水準測量、天文測量、衛星大地測量、重力測量和大地測量計算等。 大地測量學屬于空間地理信息科學,是對物體的信息的描述,具體體現在3W(what何物、where何地、when何時)上,廣義上講大地測量學就是描述物體空間信息的科學。 |
地圓說 | 地圓說 地圓說,是一種認為大地是球形的理論。 地圓說不是古人常識,中國、中原、天地之中等概念均不是地球思維的產物。直到近現代,地圓說才在中國普及,“天圓地平,中國居中”的華夷世界觀全面坍塌。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大地是球體這一概念。亞里士多德總結出三個科學方法來證明大地是球形: 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
地磁 | 地磁 地磁又稱“地球磁場”或“地磁場”,是指地球周圍空間分布的磁場。 地磁場類似磁鐵棒,但是這種相似只是粗略的。磁鐵棒或是其它永久磁鐵的磁場是由于鐵原子中的電子有序的運動而形成的。然而,地核的溫度高于居里點(鐵的居里點1043K),鐵原子的電子軌道的方向會變得隨機化,這樣的隨機化會使得物質失去它的磁場。因此地磁場的成因并不是由于有磁性的鐵礦,主要的因素是電流(地電流(telluric currents))。另一項地磁場與磁棒不同的特征是地磁場的磁圈。磁圈與地球有一段距離,與地磁場表面有關。此外,在地核中的磁化的組成成分是轉動的而不是靜止的。 |
極圈 | 極圈 極圈分南極圈和北極圈,南極圈是南緯66°34′的緯線圈;北極圈是北緯66°34′的緯線圈。它是地球上地域劃分的界限,有些氣候學家將也是全球劃分氣候帶的界限。全球共劃分為5個氣候帶(熱帶、副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極地帶),南極圈是劃分南溫帶與南寒帶的界限;北極圈是劃分北溫帶與北寒帶的界限。 每年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此時,太陽光能直接照到北半球緯度最高的地方就是北極圈,北極圈內的高緯度地區整天不能受到太陽的直射而形成極夜。在南極剛好相反,在南極附近有一片區域則整天都可以受到太陽光的直射而形成極晝,而這個極晝區域的邊沿就是南極圈。 每年的夏至日,以上情況剛好南北相反,在北極圈內區域形成極晝,一天24小時處在陽光中。南極圈內區域則形成極夜,整天處在沒陽光照射的黑暗中。 |
日全食 | 日全食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種,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點太陽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現象。日全食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原五個階段。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全食。民間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 |
宇宙速度 | 宇宙速度 從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間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行星際和恒星際飛行器所需的最低速度。人造衛星所以能圍繞地球運行是因為有恰當的速度,如果速度不夠大,就會落回地面;如果速度過大,則會脫離地球引力場或太陽引力場。下述三個宇宙速度的定義給出了人造天體運動的三種范圍。這里不考慮空氣阻力以及光壓等的影響。 |
月全食 | 月全食 (天文學術語)月全食(total lunar eclipse),天文學術語,是月食的一種,當月亮、地球、太陽完全在一條直線上的時候,地球在中間,整個月亮全部走進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變成暗紅色,形成月全食。 例如,2014年10月8日,天空上演“月全食”,月亮并沒有消失,而是變成神秘漂亮的“紅月亮”。月全食在8日晚17點14分開始,從初虧到復圓歷時約3小時20分鐘。 2015年4月4日晚天空呈現月全食。初虧時刻為4日18時15分;食既時刻為19時54分;食甚時刻為20時0分;生光時刻為20時6分;復圓時刻為21時45分。其中,最精彩的全食階段持續了12分鐘,這也是134年來,持續時間最短的一次月全食。 月全食將發生于北京時間2018年7月28日凌晨3點30分到5點14分。 |
子午面 | 子午面 (地理區域)子午面是指與地球自轉軸平行,或包含地球橢球體短軸的平面。是量度經度的起始面或終止面,包括:①天文子午面:包含鉛垂線并與地球自轉軸平行;②大地子午面:包含地球橢球體短軸及其法線。 |
回歸線 | 回歸線 (地理名詞)回歸線指的是地球上南、北緯23°26′的兩條緯度圈。北緯23°26′稱為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點的最北界線。南緯23°26′稱為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點的最南界線。 回歸線,是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的分界線。 |
極圈 | 極圈 極圈分南極圈和北極圈,南極圈是南緯66°34′的緯線圈;北極圈是北緯66°34′的緯線圈。它是地球上地域劃分的界限,有些氣候學家將也是全球劃分氣候帶的界限。全球共劃分為5個氣候帶(熱帶、副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極地帶),南極圈是劃分南溫帶與南寒帶的界限;北極圈是劃分北溫帶與北寒帶的界限。 每年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此時,太陽光能直接照到北半球緯度最高的地方就是北極圈,北極圈內的高緯度地區整天不能受到太陽的直射而形成極夜。在南極剛好相反,在南極附近有一片區域則整天都可以受到太陽光的直射而形成極晝,而這個極晝區域的邊沿就是南極圈。 每年的夏至日,以上情況剛好南北相反,在北極圈內區域形成極晝,一天24小時處在陽光中。南極圈內區域則形成極夜,整天處在沒陽光照射的黑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