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耳朵的詞語
形容耳朵的詞語:1. 大耳朵;2. 小耳朵;3. 立耳;4. 落耳;5. 長耳朵;6. 短耳朵;7. 尖耳朵;8. 圓耳朵;9. 細長的耳朵;10. 厚實的耳朵;11. 靈敏的耳朵;12. 愚鈍的耳朵;13. 優美的耳朵;14. 丑陋的耳朵;15. 紅色的耳朵;16. 黑色的耳朵;17. 白色的耳朵;18. 灰色的耳朵;19. 粉色的耳朵;20. 藍色的耳朵
形容耳朵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咬耳朵 | 咬耳朵 (至上勵合演唱歌曲)天娛傳媒旗下第一勵志天團至上勵合全新EP《Lucky Boys》即將重磅推出。第二支主打單曲《咬耳朵》于今日網絡首播,該歌曲由組合中的創作才子馬雪陽擔當詞曲創作,還邀請了韓國女演員韓惠琳為MV女主角。 咬耳朵 (漢語詞語)咬耳朵指的是將口碰到另一人的耳朵說話, 當然不想在場的其它人知道內容。 |
小耳朵 | 小耳朵 (電影《左耳電影》人物角色)小耳朵是左耳電影17歲的女主角,因左耳失聰被稱作“小耳朵”。陳都靈出演這一角色也引發熱議,不少人贊其清純的外表適合這部電影,也有人對從未有過表演經驗的她表示擔心。 小耳朵 (漢語詞語)小耳朵,是漢語詞匯,出自《官場現形記》,解釋為偷聽消息的人。 |
大耳朵 | 大耳朵 實力派歌手明圣凱,婚后對愛情的感悟更為深刻,繼《愛的越重傷的越痛》《老男孩》華麗回歸后,被冠有“情歌王子”的明圣凱再次改變了曲風,整裝待發推出可愛小清新歌曲《大耳朵》。 依舊是明圣凱作詞作曲的《大耳朵》從第一個音符開始便是歡樂的,每一個音節都像是舞動的小精靈——充滿了生命力,節奏歡快、分明,讓人忍不住跟著擺動起來。整首歌的歌詞看似簡單,卻有始終碰不到的境界。有時候越平易近人的文字越使人覺得貼近現實,有種真正被觸動的感受。 |
扎耳朵 | 扎耳朵 扎耳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zhā ěr duō,指聲音或話語刺耳,使人聽了不舒服。 |
紮耳朵 | 扎耳朵 扎耳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zhā ěr duō,指聲音或話語刺耳,使人聽了不舒服。 |
貓耳朵 | 辭典解釋貓耳朵 māo ěr duo 一種面食。把面團做成一片片像貓耳朵的形狀,再加蝦仁等菜料煮成的面食。 如:「他愛吃面食,尤其喜愛貓耳朵。」一種餅干。將面團做成一片片像貓耳朵的形狀,再下鍋用油炸的餅干。 如:「貓耳朵是小孩子愛吃的零食。」 |
充耳 | 充耳 1. 塞住耳朵。2. 指聲音充滿耳朵。3. 古代掛在冠冕兩旁的飾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聽。也叫“瑱”。 |
耳音 | 耳音 ěr yīn 耳音 耳音 ěryīn [hearing] 耳朵聽到的聲音;耳朵辨音的能力 |
盆罐都有耳朵 | 辭典解釋盆罐都有耳朵 pén guàn dōu yǒu ěr duo 藉盆子、瓦罐皆有提耳,來比喻人皆有耳朵,可以聽見事情。 《金瓶梅.第一一回》:「婦人道:『說怎的?盆罐都有耳朵;你只不叫他后邊去,另使秋菊去便了。』」 |
耳朵 | 耳朵 ěrduo[ear] 人和哺乳動物的聽覺與平衡器官 |
聳耳 | 聳耳 聳耳,漢語詞匯。 拼音:sǒng ěr 釋義:(1).豎起耳朵。(2).高起的耳朵 |
貼耳 | 貼耳 貼耳,讀音tiē ěr,漢語詞語,指貼著耳朵;垂著耳朵。 |
貼耳 | 貼耳 貼耳,讀音tiē ěr,漢語詞語,指貼著耳朵;垂著耳朵。 |
聳耳 | 聳耳 聳耳,漢語詞匯。 拼音:sǒng ěr 釋義:(1).豎起耳朵。(2).高起的耳朵 |
暖耳 | 暖耳 古代服飾。耳套,唐人稱“耳衣”。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古人于隆冬嚴寒之際護耳防凍的耳套。曾為統治階級所專用。如明代百官入朝就戴暖耳以御寒。暖耳一般用狐皮制作,有的僅把雙耳遮住,如后世的“耳套”;也有把紗帽全部籠上的,猶如“風帽”。 |
如雷貫耳 | 如雷貫耳【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近義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反義詞】無名小卒【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客套話 |
充耳不聞 | 充耳不聞【解釋】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出處】《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示例】這里袁伯珍只裝作~,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近義詞】不聞不問、裝聾作啞【反義詞】洗耳恭聽【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貶義,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 |
迅雷不及掩耳 | 迅雷不及掩耳【解釋】雷聲來得非常快,連捂耳朵都來不及。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出處】《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示例】因此我給他個~的突然襲擊,一口把他吃掉,是完全有可能的。 ◎曲波《林海雪原》二九【近義詞】出其不意【語法】主謂式;作定語、分句;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
掩耳 | 掩耳 (汪蘇瀧演唱歌曲)《掩耳》是汪蘇瀧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于弗斯特專輯中。 掩耳 (詞語釋義)掩耳,漢語詞匯。 讀作:yǎn ěr。 釋義:為漢語中動賓詞組,義為捂上耳朵,較早見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可申主為不聞不問。 |
抓耳撓腮 | 抓耳撓腮【解釋】撓: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幫子。形容心里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示例】孫悟空在旁聞講,喜得他~,眉花眼笑。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近義詞】搓手頓腳、心急火燎、無可如何【反義詞】鎮定自若【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補語;形容人焦急、生氣、心亂等神情 |
如雷貫耳 | 【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近義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反義詞】無名小卒【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客套話 |
帖耳 | 帖耳 帖耳,是漢語詞匯,解釋為耳朵下垂,出處是《應科目時與人書》。 |
挖耳當招 | 挖耳當招【解釋】見別人舉手挖耳朵,卻誤以為是在招呼自己。比喻希望達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那吳衙內記掛著賀小姐,一夜臥不安穩。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挖耳當招。”【近義詞】自作多情【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含貶義 |
震耳欲聾 | 震耳欲聾【解釋】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出處】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近義詞】振聾發聵【反義詞】萬籟無聲、萬籟俱寂【語法】兼語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聲音很大 |
充耳不聞 | 【解釋】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出處】《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示例】這里袁伯珍只裝作~,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近義詞】不聞不問、裝聾作啞【反義詞】洗耳恭聽【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貶義,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 |
抓耳撓腮 | 【解釋】撓: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幫子。形容心里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出處】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示例】孫悟空在旁聞講,喜得他~,眉花眼笑。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近義詞】搓手頓腳、心急火燎、無可如何【反義詞】鎮定自若【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補語;形容人焦急、生氣、心亂等神情 |
塞耳 | 塞耳 塞耳,漢語詞匯。 拼音:sè ěr 釋義:堵住耳朵,謂有意不聽 |
棉花耳朵 | 辭典解釋棉花耳朵 mián huā ěr duo 比喻人耳軟,沒有主見,喜歡聽信別人的閑話。 《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團圓破氈笠》:「范舉人是棉花做的耳朵,就依了眾人言語,喚宋金到艙,要他寫靠身文書。」 |
震耳欲聾 | 【解釋】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出處】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近義詞】振聾發聵【反義詞】萬籟無聲、萬籟俱寂【語法】兼語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聲音很大 |
挖耳當招 | 【解釋】見別人舉手挖耳朵,卻誤以為是在招呼自己。比喻希望達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那吳衙內記掛著賀小姐,一夜臥不安穩。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挖耳當招。”【近義詞】自作多情【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含貶義 |
順風耳 | 順風耳 順風耳:漢語詞匯 順風耳:神話傳說中神祇 順風耳:三星堆古文化的代表藝術品 順風耳 (漢語詞匯)順風耳,此詞為多義詞。順風耳,表意指“能夠聽到隨風而來之聲音的耳朵”;同時是神仙中的順風耳,千里眼順風耳是道教中的兩位守護神,地位雖然不高,流傳卻很廣泛;還有《封神演義》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還有三星堆古文化的代表藝術品——千里眼順風耳。 |
順風耳 | 順風耳 順風耳:漢語詞匯 順風耳:神話傳說中神祇 順風耳:三星堆古文化的代表藝術品 順風耳 (漢語詞匯)順風耳,此詞為多義詞。順風耳,表意指“能夠聽到隨風而來之聲音的耳朵”;同時是神仙中的順風耳,千里眼順風耳是道教中的兩位守護神,地位雖然不高,流傳卻很廣泛;還有《封神演義》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還有三星堆古文化的代表藝術品——千里眼順風耳。 |
耳滿鼻滿 | 耳滿鼻滿【解釋】滿耳朵滿鼻子都是。形容聽得爛熟。 |
耳環 | 耳環 耳環又稱耳墜,是古時候女子的飾物之一,常戴在耳朵的飾品。 而在古代,耳環又稱為珥、珰。 在材料上,耳環都是金屬為主,也有些可能是石頭、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而現今,也有用塑料作為材料的耳環。 雖說現代裝扮開放,不管男女都可以佩戴耳環,但習慣于并喜歡佩戴耳環的現今還是女性比較多。 |
耳飾 | 耳飾 耳飾是戴在耳朵的飾品。大部份耳飾都是金屬的,有些可能是石頭、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 佩戴在耳垂上的耳飾。造型豐富,佩戴主要以婦女為主,個別男子也有佩戴。佩戴的方式通常有3 種:穿掛于耳孔;以簧片夾住耳垂;或以螺絲釘固定。一般用金銀制成,也有鑲嵌珠玉或懸掛珠玉鑲成的墜飾。現代還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耳飾,一般與服裝相配套。 |
附耳 | 附耳 附耳(accessory ear),俗稱小耳朵,為位于耳屏前方的贅生組織,常出現于耳屏至口角的連線上,是由第一鰓弓發育異常所引起的。附耳的形狀、大小多種多樣,多數還含有軟骨組織,有的與耳軟骨相連,有的則伸入到面頰部皮下組織,或深及腮腺筋膜上放。 |
耳環 | 耳環 耳環又稱耳墜,是古時候女子的飾物之一,常戴在耳朵的飾品。 而在古代,耳環又稱為珥、珰。 在材料上,耳環都是金屬為主,也有些可能是石頭、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而現今,也有用塑料作為材料的耳環。 雖說現代裝扮開放,不管男女都可以佩戴耳環,但習慣于并喜歡佩戴耳環的現今還是女性比較多。 |
耳飾 | 耳飾 耳飾是戴在耳朵的飾品。大部份耳飾都是金屬的,有些可能是石頭、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 佩戴在耳垂上的耳飾。造型豐富,佩戴主要以婦女為主,個別男子也有佩戴。佩戴的方式通常有3 種:穿掛于耳孔;以簧片夾住耳垂;或以螺絲釘固定。一般用金銀制成,也有鑲嵌珠玉或懸掛珠玉鑲成的墜飾。現代還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耳飾,一般與服裝相配套。 |
盜鐘掩耳 | 盜鐘掩耳【解釋】盜:盜竊;鐘:古代一種樂器。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
口耳之學 | 口耳之學【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
口耳之學 | 【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
耳朵軟 | 耳朵軟 ěrduo ruǎn[be susceptible to flattery;credulons] 指容易聽信別人的話 |
耳衣 | 耳衣 耳衣,讀音 ěr yī,漢語詞語,指古代服飾。耳套,唐人稱“耳衣”。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 |
鬧耳朵 | 鬧耳朵 鬧耳朵,是漢語詞匯,拼音是nào ěr duǒ,形容嘈雜。 |
掩耳盜鈴 | 掩耳盜鈴【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示例】硬把漢奸合法化了,只是~的笨拙的把戲。 ◎聞一多《謹防漢奸合法化》【近義詞】自欺欺人、弄巧成拙【反義詞】開誠布公【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耳朵尖 | 辭典解釋耳朵尖 ěr duo jiān 形容聽覺靈敏。 《紅樓夢.第六三回》:「晴雯聽了趕著笑打說道:『偏你這耳朵尖,聽得真。』」 |
鬧耳朵 | 鬧耳朵 鬧耳朵,是漢語詞匯,拼音是nào ěr duǒ,形容嘈雜。 |
耳朵裡響 | 辭典解釋耳朵里響 ěr duo li xiǎng (歇后語)?只有自己知道。 《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陰騭就像耳朵里響──只是自己曉得,別人不曉得。」 |
盜鍾掩耳 | 【解釋】盜:盜竊;鐘:古代一種樂器。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
盜鐘掩耳 | 【解釋】盜:盜竊;鐘:古代一種樂器。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
耳滿鼻滿 | 【解釋】滿耳朵滿鼻子都是。形容聽得爛熟。 |
耳朵裡冒出腳來 | 辭典解釋耳朵里冒出腳來 ěr duo lǐ mào chū jiǎo lái 比喻夸張渲染。 如:「你不過是見到影子,還沒弄清楚實際狀況,就耳朵里冒出腳來。」 |
是罐子也有兩個耳朵 | 辭典解釋是罐子也有兩個耳朵 shì guàn zi yě yǒu liǎng ge ěr duo (諺語)?比喻應該有所聽聞或知曉某事。「罐」文獻異文作「鑵」。 《隋唐演義.第四回》:「這廝吃了大蟲心、獅子膽來哩,是鑵子也有兩個耳朵,不知道灑家是隴西李府里,來阻截道路么?」 |
拉長耳朵聽 | 辭典解釋拉長耳朵聽 lā cháng ěr duo tīng 表示非常注意聽。 《文明小史.第二回》:「起先那礦師還拉長了耳朵聽,有時也回答他兩句。」 |
耳朵軟 | 耳朵軟 ěrduo ruǎn[be susceptible to flattery;credulons] 指容易聽信別人的話 |
耳提面命 | 耳提面命【解釋】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出處】《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示例】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于書者,不異~。 ◎清·李漁《曲話·結構》【近義詞】諄諄告誡、苦口婆心【反義詞】旁敲側擊【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長輩對晚輩 |
耳語 | 耳語 (漢語詞匯)耳語,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ěr yǔ,是指湊近別人耳朵小聲說話;私下里輕微的說話聲。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
搔頭摸耳 | 搔頭摸耳【解釋】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時無法可想的焦急神態。【出處】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十三回:“兩個人搔頭摸耳,沒有法想。” |
掩人耳目 | 掩人耳目【解釋】遮掩別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騙人。【出處】《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示例】必須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二回【近義詞】欲蓋彌彰、偷天換日、瞞上欺下【反義詞】原形畢露、真心實意、光明磊落【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飛耳 | 飛耳 飛耳是漢語詞匯,出自《管子·九守》,解釋能聽遠方聲音的耳朵。猶順風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