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之學的讀音 口耳之學的意思
【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 口
- 耳
- 之
- 學
“口耳之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kǒu ěr zhī xué]
- 漢字注音:
- ㄎㄡˇ ㄦˇ ㄓ ㄒㄩㄝˊ
- 簡繁字形:
- 口耳之學
- 是否常用:
- 否
“口耳之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語本《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謂只是耳聽口說的學習。后用以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辭典解釋
口耳之學 kǒu ěr zhī xué ㄎㄡˇ ㄦˇ ㄓ ㄒㄩㄝˊ 耳朵聽進去后,只在嘴上說說,而無實學。語本《荀子.勸學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后比喻從道聽涂說中得來的片面知識。宋.陸游〈跋柳書蘇夫人墓志〉:「今諸家徒欲以口耳之學揣摩得之,可乎?」亦可喻僅以口頭傳授而不見于文字的學識。《方志略例.卷二.永清縣志輿地圖序例》:「古人口耳之學,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貴其心領而神會也。」
網絡解釋
【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口耳之學”的單字解釋
【口】:1.嘴。2.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長城的關口:轉口。出口轉內銷。口外。古北口。4.行業;系統;專業方向:對口支援。文教口。專業不對口。5.容器與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兒。瓶子口兒。6.指人口:戶口。拖家帶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瘡口。9.刀劍等的鋒刃:刀卷口了。10.騾、馬、驢等的年齡(因可以由牙齒的狀況判斷):這匹馬六歲口。11.量詞。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豬。兩口缸。
【耳】:1.耳朵:耳聾眼花。耳聞目睹。2.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3.位置在兩旁的:耳房。耳門。4.姓。5.而已;罷了:想當然耳。技止此耳。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學】:同“學”。
“口耳之學”的相關詞語
* 口耳之學的讀音是:kǒu ěr zhī xué,口耳之學的意思:【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基本解釋
語本《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謂只是耳聽口說的學習。后用以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辭典解釋
口耳之學 kǒu ěr zhī xué ㄎㄡˇ ㄦˇ ㄓ ㄒㄩㄝˊ耳朵聽進去后,只在嘴上說說,而無實學。語本《荀子.勸學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后比喻從道聽涂說中得來的片面知識。宋.陸游〈跋柳書蘇夫人墓志〉:「今諸家徒欲以口耳之學揣摩得之,可乎?」亦可喻僅以口頭傳授而不見于文字的學識。《方志略例.卷二.永清縣志輿地圖序例》:「古人口耳之學,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貴其心領而神會也。」
【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口】:1.嘴。2.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長城的關口:轉口。出口轉內銷。口外。古北口。4.行業;系統;專業方向:對口支援。文教口。專業不對口。5.容器與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兒。瓶子口兒。6.指人口:戶口。拖家帶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瘡口。9.刀劍等的鋒刃:刀卷口了。10.騾、馬、驢等的年齡(因可以由牙齒的狀況判斷):這匹馬六歲口。11.量詞。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豬。兩口缸。
【耳】:1.耳朵:耳聾眼花。耳聞目睹。2.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3.位置在兩旁的:耳房。耳門。4.姓。5.而已;罷了:想當然耳。技止此耳。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學】: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