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懷古詩的概念特點及常用典故
詠史詩的概念
詠史懷古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班固的《詠史》是我國是詩歌史上第一首以詠史為題的詩,真正奠定詠史懷古詩傳統的是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這組詩借詠史來反映寒門知識分子和世族門閥之間的矛盾。這種敘述歷史與抒發情懷的結合,成為詠史懷古詩詞的傳統,被后世詩人傳承沿襲。
二、懷古詩的特點
方若虛云:“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
(1)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 對比 借古諷今 吊古傷今
(4)語言:含蓄蘊藉
(5)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吳鉤 烏衣巷 淮水 柳營 后庭花
(6)表現手法:運用典故,今昔對比,借古諷今,即事議論
(7)思想感情:吊古傷今,昔盛今衰,懷才不遇
(8)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
三、懷古詩常用的典故
1、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
2、長城:《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4、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
7、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8、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
9、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0、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相傳是南朝后主所制的樂曲,為綺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1、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多。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2、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李益《從軍北征》)
詠史懷古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班固的《詠史》是我國是詩歌史上第一首以詠史為題的詩,真正奠定詠史懷古詩傳統的是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這組詩借詠史來反映寒門知識分子和世族門閥之間的矛盾。這種敘述歷史與抒發情懷的結合,成為詠史懷古詩詞的傳統,被后世詩人傳承沿襲。
二、懷古詩的特點
方若虛云:“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
(1)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 對比 借古諷今 吊古傷今
(4)語言:含蓄蘊藉
(5)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吳鉤 烏衣巷 淮水 柳營 后庭花
(6)表現手法:運用典故,今昔對比,借古諷今,即事議論
(7)思想感情:吊古傷今,昔盛今衰,懷才不遇
(8)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
三、懷古詩常用的典故
1、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
2、長城:《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4、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
7、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8、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
9、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0、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相傳是南朝后主所制的樂曲,為綺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1、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多。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2、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李益《從軍北征》)
上一篇:古詩鑒賞之詩歌意境常用術語
下一篇:古詩詞鑒賞之詩歌的意境
* 詠史詩的概念???詠史懷古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班固的《詠史》是我國是詩歌史上第一首以詠史為題的詩,真正奠定詠史懷古詩傳統的是西晉左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