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翼處不身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雁門翼處不身親”全詩
何事當年良史筆,嗇于一傳著功臣。
分類:
《讀史》蕭澥 翻譯、賞析和詩意
《讀史》
雁門翼處不身親,
成事安知非楚人。
何事當年良史筆,
嗇于一傳著功臣。
中文譯文:
雁門翼處不親臨,
成就之事如何可知非楚人。
當年何事致使良史只寫下一傳,而未詳述功臣的眾多事跡。
詩意和賞析:
《讀史》是蕭澥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通過思考歷史故事的傳承方式,表達了對史書記載方式的思考和對歷史中的功臣被忽視的痛惜之情。
詩的第一句“雁門翼處不身親”,表達了作者遠離歷史發生地,無法身臨其境的遺憾之情。雁門是古代邊塞地區重要的關隘之一,而翼處則指向邊境兩側。這句話意味著作者無法真正走進歷史的發生地,對歷史只能進行間接的了解。
接下來的“成事安知非楚人”,強調了作者對歷史背后的真相的懷疑。這句話暗示著歷史的傳承中可能摻雜著各種因素,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楚人指楚國的人民,這里用來表示外來或被忽視的群體。通過"非楚人",詩人質疑歷史的編寫者是否真正了解歷史事實,以及借助歷史敘述來滿足某種目的。
最后兩句“何事當年良史筆,嗇于一傳著功臣”,抱怨了歷史書寫者在記錄歷史時的不公。良史是指負責史書撰寫的歷史學家,這里抱怨他們只記載了部分功臣的事跡,而不是全面且詳盡地記錄。關鍵詞是“嗇于一傳”,表示歷史記錄的局限性,只是為一部分功臣留下了傳世之作,忽視了其他值得被記載的人或事件。
整首詩通過對歷史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真實性的疑問,對歷史記載的不公的痛惜。同時,也提醒我們在研究歷史時要保持客觀和全面的態度,不應該忽視被邊緣化的人和事件。
“雁門翼處不身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shǐ
讀史
yàn mén yì chù bù shēn qīn, chéng shì ān zhī fēi chǔ rén.
雁門翼處不身親,成事安知非楚人。
hé shì dāng nián liáng shǐ bǐ, sè yú yī chuán zhe gōng chén.
何事當年良史筆,嗇于一傳著功臣。
“雁門翼處不身親”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