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信強于十萬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信強于十萬兵”全詩
健兒不識書生面,夜半挑燈認繡衣。
力盡謀窮內變生,無須血刃下堅城。
等閑一曲黃河水,誰信強于十萬兵。
分類:
《平寧夏二首》蔡可賢 翻譯、賞析和詩意
《平寧夏二首》是明代蔡可賢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五月王師大合圍,
石如雨下矢如飛。
健兒不識書生面,
夜半挑燈認繡衣。
力盡謀窮內變生,
無須血刃下堅城。
等閑一曲黃河水,
誰信強于十萬兵。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明代時期平定寧夏地區的戰事。五月間,敵軍大規模圍困王師,箭石如雨般傾瀉而下,矢石如飛。在戰場上,身懷絕技的戰士無法辨認出文弱書生的面容,只能在深夜中點亮燈火,辨認出同袍們的繡衣來區分敵友。面對敵軍的圍攻,王師的力量已經消耗殆盡,計謀也已經用盡,內部的變故不斷出現。然而,這座堅固的城池并不需要用血淋漓的戰刃來攻破。最后,詩人以平淡的語調表達了黃河的寬廣,暗示了黃河水勢的浩大,質疑誰會相信以十萬大軍的武力還能超過黃河的威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脆弱。詩中出現的"石如雨下矢如飛"形象地描述了戰場上矢石密布的景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詩人通過"健兒不識書生面,夜半挑燈認繡衣",表現了戰爭中生死存亡的緊迫感和對于親友的惦念。詩中的"力盡謀窮內變生,無須血刃下堅城",揭示了戰爭的困境與無奈,用兵力攻城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最后,詩人以黃河的比喻,以一種反問的方式呈現了戰爭的無情和人的渺小。整首詩詞通過簡短有力的語言,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脆弱,以及戰爭中的無奈與反思,給人以深思和震撼。
“誰信強于十萬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íng níng xià èr shǒu
平寧夏二首
wǔ yuè wáng shī dà hé wéi, shí rú yǔ xià shǐ rú fēi.
五月王師大合圍,石如雨下矢如飛。
jiàn ér bù shí shū shēng miàn, yè bàn tiǎo dēng rèn xiù yī.
健兒不識書生面,夜半挑燈認繡衣。
lì jìn móu qióng nèi biàn shēng, wú xū xuè rèn xià jiān chéng.
力盡謀窮內變生,無須血刃下堅城。
děng xián yī qǔ huáng hé shuǐ, shuí xìn qiáng yú shí wàn bīng.
等閑一曲黃河水,誰信強于十萬兵。
“誰信強于十萬兵”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