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看常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底看常倒”全詩
綠窠攢剝蘚,尖碩坐鸕鶿。
水底看常倒,花邊勢欲欹。
君心能不轉,卿月豈相離。
分類:
作者簡介(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送李卿,賦得孤島石(得離字)》岑參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李卿,賦得孤島石(得離字)》
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
綠窠攢剝蘚,尖碩坐鸕鶿。
水底看常倒,花邊勢欲欹。
君心能不轉,卿月豈相離。
中文譯文:
一塊高峻的山石,聳立在小池塘邊。
綠色的苔蘚堆積,尖峭的巖石上停駐著鸕鶿。
水底景象常常顛倒,花邊的景色似乎欲傾斜。
你的心能夠不轉移,而你李卿的月亮又怎么可能分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以得離字的押韻,寫送別李卿的心情。詩人通過描繪孤島上的景象,抒發了對離別的感慨和情感。
詩中描繪了一片孤獨的山石,聳立在小池塘邊。這里的"他山石"在形容孤島的同時,也暗示了詩人與李卿之間的分離。綠色的苔蘚在巖石上積累,尖峭的巖石上停留著鸕鶿,這些細節描寫增強了孤寂、落寞的意象。
接著,詩人通過描寫水底景象顛倒,花邊景色欲傾斜,隱喻了內心的不安和離愁。然而,詩人在最后兩句表達了一份希望和堅定:詩人問道“君心能不轉”,表示對李卿內心不改的信任,而“卿月豈相離”則意味著詩人認為即使月亮有離散的時刻,也不會是永久的分離。
整首詩以簡潔的筆墨,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巧妙地抒發了詩人對李卿的思念和別離之情。通過山石、苔蘚、鸕鶿等意象的運用,詩人將內心情感與自然景物融合,使詩詞充滿了深刻的情感和寓意,展現了唐代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
“水底看常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lǐ qīng, fù dé gū dǎo shí dé lí zì
送李卿,賦得孤島石(得離字)
yī piàn tā shān shí, chán chán yìng xiǎo chí.
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
lǜ kē zǎn bō xiǎn, jiān shuò zuò lú cí.
綠窠攢剝蘚,尖碩坐鸕鶿。
shuǐ dǐ kàn cháng dào, huā biān shì yù yī.
水底看常倒,花邊勢欲欹。
jūn xīn néng bù zhuǎn, qīng yuè qǐ xiāng lí.
君心能不轉,卿月豈相離。
“水底看常倒”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