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是通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日是通津”全詩
應聲潭上樹,照影水中人。
雙逝鳧歸岸,孤鳴鶴下濱。
窮年依旅食,何日是通津?
分類:
《舟行雜詩》石頭如愚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舟行雜詩》是一首明代詩詞,作者是石頭如愚。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望去金山小,
行來疋練新。
應聲潭上樹,
照影水中人。
雙逝鳧歸岸,
孤鳴鶴下濱。
窮年依旅食,
何日是通津?
譯文:
遠望金山微小,
行至疋練岸邊。
樹影應聲響起,
水中映照著人影。
一雙鳧鳥飛歸岸,
一只孤鶴鳴叫下濱。
我長年奔波旅途,
何時能到達通津?
詩意和賞析:
《舟行雜詩》描繪了作者乘舟行進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感慨和對歸鄉的期盼之情。
詩的開頭,作者遠望金山,形容金山微小,可能表示作者離家已久,對家鄉感到渺小和遙遠。接著描寫作者行至疋練(音譯)的岸邊,表達了作者正在舟行的狀態,這里的“疋練新”可以理解為陌生的地方或新的經歷。
下一句“應聲潭上樹,照影水中人”通過描繪潭上的樹木和水中的倒影,展示了周圍環境的靜謐和寧靜。這里的景象與作者的內心感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彰顯了作者內心的孤獨與疏離感。
接下來的兩句“雙逝鳧歸岸,孤鳴鶴下濱”再次運用了自然景物,以鳧鳥和孤鶴的歸來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歸家的渴望和對獨處的感嘆。這里的鳧歸和鶴下,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希望自己能夠早日歸家。
最后兩句“窮年依旅食,何日是通津?”表達了作者長期以來的旅途辛苦和對回到家鄉的渴望。通津可以理解為家鄉或者安定的地方,作者希望能夠早日結束漂泊的生活,回到溫暖的家園。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的旅途心境,通過自然景物的對比和象征,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歸家的期盼。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也展示了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與作者內心的不安和疲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作者的孤獨和無依無靠的境遇。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和意象構建了一種情緒交融的意境,引起讀者對旅途和歸家的思考和共鳴。
“何日是通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u xíng zá shī
舟行雜詩
wàng qù jīn shān xiǎo, xíng lái pǐ liàn xīn.
望去金山小,行來疋練新。
yīng shēng tán shàng shù, zhào yǐng shuǐ zhōng rén.
應聲潭上樹,照影水中人。
shuāng shì fú guī àn, gū míng hè xià bīn.
雙逝鳧歸岸,孤鳴鶴下濱。
qióng nián yī lǚ shí, hé rì shì tōng jīn?
窮年依旅食,何日是通津?
“何日是通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