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往見雙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來往見雙旌”全詩
天遙辭上國,水盡到孤城。
已變炎涼氣,仍愁浩淼程。
云濤不可極,來往見雙旌。
分類:
《送歸中丞使新羅》皇甫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歸中丞使新羅》是唐代皇甫曾創作的一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使者出使新羅的感慨和祝福之情。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文原文:
南幰銜恩去,東夷泛海行。
天遙辭上國,水盡到孤城。
已變炎涼氣,仍愁浩淼程。
云濤不可極,來往見雙旌。
中文譯文:
南海之濱背負國恩遠行,東方夷狄航海漂泊。
天際遙遠告別故國,水途終至孤城之地。
時節已經轉變,氣溫驟涼,仍感懷旅途漫長。
云海浩渺難以極盡,往來的使者雙旌可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別送使者出使新羅的情景為背景,表達了作者皇甫曾對使者的感慨和祝愿。詩中通過描寫使者出發的場景,展現了一種壯麗的航海畫面,同時蘊含著作者對歷史滄桑和遠方的思考。
首句“南幰銜恩去,東夷泛海行”,南幰指的是南海之濱,銜恩表示承載國家的使命,這里描繪了使者背負著國家的恩情,遠離故鄉出使的場景。東夷指東方的夷狄,泛海行意味著穿越海洋的航行,展現了使者在險阻未知的旅途中的堅韌和決心。
接著,“天遙辭上國,水盡到孤城”,詩人通過“天遙”和“水盡”的描寫,強調了出使的遙遠和艱辛。天際之遙,暗示著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而“水盡到孤城”則表現了海上旅途的艱險,以及使者終于到達目的地的努力。
“已變炎涼氣,仍愁浩淼程”,這兩句表達了季節的變遷和氣候的寒涼,也抒發了作者對使者長途跋涉、歷經艱辛的同情之情。浩淼程途的愁苦也體現了旅途的漫長和不易。
最后兩句“云濤不可極,來往見雙旌”,以廣闊的云海和洶涌的波濤作為背景,突顯了出使使者往來頻繁的情景,雙旌象征著國家的聲威和使命,更凸顯了使者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這首詩在敘事中融入了對歷史和國家的思考,以及對使者艱辛奮進的欽佩之情。通過航海的描寫,詩人將壯麗的自然景觀與人的情感和歷史背景相融合,形成了一幅既有豪邁氣概又充滿人文情懷的畫面。
“來往見雙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guī zhōng chéng shǐ xīn luó
送歸中丞使新羅
nán xiǎn xián ēn qù, dōng yí fàn hǎi xíng.
南幰銜恩去,東夷泛海行。
tiān yáo cí shàng guó, shuǐ jǐn dào gū chéng.
天遙辭上國,水盡到孤城。
yǐ biàn yán liáng qì, réng chóu hào miǎo chéng.
已變炎涼氣,仍愁浩淼程。
yún tāo bù kě jí, lái wǎng jiàn shuāng jīng.
云濤不可極,來往見雙旌。
“來往見雙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