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掃道上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將掃道上塵”全詩
道人閔我老,元氣時卷舒。
歲晚風雨交,何不完子廬。
萬法滅無余,方寸可久居。
將掃道上塵,先拔庭中蕪。
一凈百亦凈,物我皆如如。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和陶擬古九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陶擬古九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蕭蕭發垂素,晡日迫西隅。
道人閔我老,元氣時卷舒。
歲晚風雨交,何不完子廬。
萬法滅無余,方寸可久居。
將掃道上塵,先拔庭中蕪。
一凈百亦凈,物我皆如如。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陶淵明的敬仰和自我的思考。詩中描述了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探討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以及追求內心的寧靜和潔凈。
賞析:
首先,詩中的"蕭蕭發垂素"描繪了秋天的景象,暗示著歲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晡日迫西隅"則表達了時間的緊迫感,提醒人們要珍惜時光。
其次,詩中提到的"道人"是指陶淵明,蘇軾稱其為"道人"以示尊敬。"道人閔我老"表達了蘇軾對自身年歲的感慨,同時也反映出他對陶淵明的敬重和向往。
詩中的"元氣時卷舒"表達了自然界的變化和循環,同時也可理解為人生的起伏和波動。"歲晚風雨交"則描繪了秋天的陰雨天氣,暗示著人生的艱辛和挫折。
接下來,詩人借景抒懷,以陶淵明的"子廬"比喻內心的安寧和寧靜。他倡導在喧囂的世界中追求內心的凈化和寧靜,"何不完子廬"表達了對于追求內心平靜的呼喚。
詩的最后,蘇軾表達了對于物我皆如如的理解。他認為只有心境的平和和潔凈,才能使得外在的世界變得清澈透明,"一凈百亦凈"表達了內外相應的思想。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短暫,強調了內心的安寧和潔凈。它展示了蘇軾對陶淵明的敬仰,并表達了他對于心靈自由和寧靜追求的思考。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將掃道上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táo nǐ gǔ jiǔ shǒu
和陶擬古九首
xiāo xiāo fā chuí sù, bū rì pò xī yú.
蕭蕭發垂素,晡日迫西隅。
dào rén mǐn wǒ lǎo, yuán qì shí juǎn shū.
道人閔我老,元氣時卷舒。
suì wǎn fēng yǔ jiāo, hé bù wán zi lú.
歲晚風雨交,何不完子廬。
wàn fǎ miè wú yú, fāng cùn kě jiǔ jū.
萬法滅無余,方寸可久居。
jiāng sǎo dào shàng chén, xiān bá tíng zhōng wú.
將掃道上塵,先拔庭中蕪。
yī jìng bǎi yì jìng, wù wǒ jiē rú rú.
一凈百亦凈,物我皆如如。
“將掃道上塵”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