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取明年十二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記取明年十二節”全詩
無鼻何由識薝卜,有花今始信菖蒲。
芳心未飽兩蛺蝶,寒意知鳴幾蟪蛄。
記取明年十二節,小兒休更鑷霜須。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是蘇軾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春天荑花和秋天莢果轉瞬即逝,人間是否真有神奇的藥物?沒有嗅覺的人如何辨認草藥,現在才相信菖蒲會開花了。兩只美麗的蝴蝶還未滿足芬芳的心靈,蟪蛄在冷風中鳴叫。請記住明年的十二個節氣,小孩子們不要再去采摘霜須了。
詩意:
這首詩詞以盆中的石菖蒲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變化的觀察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中通過描繪盆中的石菖蒲忽然開出九朵花,抒發了生命的短暫和變幻無常的主題。同時,作者也思考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感知的局限性,以及對時間的敏感。
賞析:
1. 這首詩詞表達了人們對生命和時間的感慨。荑花和莢果的轉瞬即逝暗喻了生命的短暫,而對神奇藥物的思考則暗示了人們對長生不老的向往。通過這種對時間和生命的感悟,詩人引發了讀者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思考。
2. 詩中提到了無鼻之人無法辨認薝卜,強調了人類感知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使得人們對自然界的理解和認識有時是片面的或誤導性的,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
3. 菖蒲開花的描寫體現了自然界的美麗和神奇。菖蒲通常被認為是夏季的花卉,而在這首詩中,菖蒲卻在不同的季節中開花,突顯了它的獨特和神秘之處。
4. 詩人通過描述蝴蝶和蟪蛄來展現對自然的觀察。蝴蝶代表著美麗和自由,而蟪蛄的鳴叫則象征著寒冷的季節。這些形象的運用增強了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同時也揭示了自然界中微妙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存在。
5. 最后兩句表達了警示和教誨的意味。詩人提醒人們要記住明年的十二個節氣,暗示著時間的流轉和人們應當對生命的珍惜。而對小孩子們不要采摘霜須的叮囑,則體現了對新一代的教育和呵護。
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蘇軾對自然界的敏銳觀察和對人生的感悟,又通過對時間和生命的思考,引導讀者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以自然界中的花草和昆蟲為形象描繪,使詩詞充滿了生動和寓意,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啟示。
“記取明年十二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i yóu pén zhōng shí chāng pú hū shēng jiǔ huā
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
chūn tí qiū jiá liǎng xū yú, shén yào rén jiān guǒ yǒu wú.
春荑秋莢兩須臾,神藥人間果有無。
wú bí hé yóu shí zhān bo, yǒu huā jīn shǐ xìn chāng pú.
無鼻何由識薝卜,有花今始信菖蒲。
fāng xīn wèi bǎo liǎng jiá dié, hán yì zhī míng jǐ huì gū.
芳心未飽兩蛺蝶,寒意知鳴幾蟪蛄。
jì qǔ míng nián shí èr jié, xiǎo ér xiū gèng niè shuāng xū.
記取明年十二節,小兒休更鑷霜須。
“記取明年十二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