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教斥鹵變桑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應教斥鹵變桑田”全詩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八月十五看潮五絕》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八月十五看潮五絕》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八月十五這個節日觀看潮水時的情景,并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期望。
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吳兒生長狎濤淵,
冒利輕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
應教斥鹵變桑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觀潮的景象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期望。
首先,詩中提到的“吳兒”指的是生活在江蘇吳地的人們,他們從小就與大海相伴,與潮水為伍。他們與潮汐的起落相互熟悉,猶如與潮水結下了深厚的情感。
接著,詩中的“冒利輕生不自憐”表達了作者對那些為了追逐私利而不顧個人安危的人們的不滿。這種以追求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心態,使得他們對自身的生命和價值缺乏應有的珍惜和憐惜。
然后,蘇軾通過描述“東海若知明主意”來表達了對社會的期望。這里的“東海”可以理解為廣義的社會,期待社會能夠有明確的主意和方向,引導人們遠離冒險和短視的行為。作者希望社會能夠有清晰的認知和意識,引導人們追求更高的價值和長遠的利益。
最后,詩中的“應教斥鹵變桑田”是對社會的期許。這里的“鹵”指的是鹽,代表短視的、追求眼前利益的行為。作者希望社會能夠加以斥責,讓這種短視行為轉變為更加深遠和可持續的發展,就像是將原本的鹽堿地變成了肥沃的桑田一樣。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觀潮的景象,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期望,傳達了蘇軾對社會風氣的憂慮和對社會進步的期許。
“應教斥鹵變桑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ā yuè shí wǔ kàn cháo wǔ jué
八月十五看潮五絕
wú ér shēng zhǎng xiá tāo yuān, mào lì qīng shēng bù zì lián.
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
dōng hǎi ruò zhī míng zhǔ yì, yīng jiào chì lǔ biàn sāng tián.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應教斥鹵變桑田”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