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胡琴塞上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馬上胡琴塞上姝”全詩
詩成樺燭飄金燼,八尺英公欲燎須。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韻景文山堂聽箏三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景文山堂聽箏三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馬上胡琴塞上姝,
鄭中丞后有人無。
詩成樺燭飄金燼,
八尺英公欲燎須。
詩意:
這首詩詞以寫琴曲和琴師為主題,描繪了一位叫鄭中丞的琴師在馬上演奏胡琴,但他后繼無人。在這個背景下,詩人蘇軾表達了對藝術傳承和才華流傳的關切。他用此詩來表達自己的憂慮和心情,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琴藝和琴師的贊美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而又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現了蘇軾的才華和情感。以下是對每句的賞析:
1. "馬上胡琴塞上姝":這句意味著琴師鄭中丞在馬上演奏胡琴,胡琴的音樂被隨著風聲傳到了遠方。胡琴是一種古老的樂器,這里象征著古老的藝術和文化。
2. "鄭中丞后有人無":這句表達了蘇軾對鄭中丞之后沒有人繼承他琴藝的擔憂。這是對藝術傳承的反思和對文化衰落的憂慮。
3. "詩成樺燭飄金燼":這句意味著蘇軾的詩已經創作完成,但如同樺木燭一樣,燭花燃盡,只剩下金色的灰燼。這里用來比喻詩人的才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
4. "八尺英公欲燎須":這句表達了蘇軾對英公(指鄭中丞)的贊美之情。"八尺"是指琴的尺寸,這里表示鄭中丞在琴藝上的卓越成就。"欲燎須"指的是蘇軾希望能夠傳承鄭中丞的琴藝,延續他的才華。
這首詩詞通過對琴師鄭中丞的描寫,抒發了蘇軾對藝術傳承和才華流傳的憂慮和贊美。它表達了詩人對文化傳統的關注和對個人才華的思考。同時,通過對琴曲和琴師的描繪,詩詞中透露出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古老藝術的敬意。
“馬上胡琴塞上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jǐng wén shān táng tīng zhēng sān shǒu
次韻景文山堂聽箏三首
mǎ shàng hú qín sāi shàng shū, zhèng zhōng chéng hòu yǒu rén wú.
馬上胡琴塞上姝,鄭中丞後有人無。
shī chéng huà zhú piāo jīn jìn, bā chǐ yīng gōng yù liáo xū.
詩成樺燭飄金燼,八尺英公欲燎須。
“馬上胡琴塞上姝”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