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此復何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舍此復何之”出自唐代杜甫的《后游》,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shě cǐ fù hé zhī,詩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舍此復何之”全詩
《后游》
寺憶新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后游》。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徐應佩 周溶泉)
-----------------------------------------------
【鶴注】當是一春兩游,故云:“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①,花柳更無私②。野潤煙光薄③,沙暄日色遲④。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⑤?
(此重游修覺寺而作也。在四句分截。江山花柳,足上曾游;煙光日色,起下減愁。末聯與前章互應,蓋思家則生愁,睹景則銷愁也。如有待,依然待人;更無私,常得賞玩也。野潤之處,煙光微薄,是早景;沙暄之候,日色遲留,是晝景。)
①庾信詩:“暫有江山趣。”②何遜詩:“復看花柳枝。”③梁元帝詩:“燈光入綺帷。”④何遜詩:“日色花中亂。”⑤《通鑒》:三秦父老,聞劉裕將還,詣門流涕,訴曰:“舍此欲何之乎?”趙汸曰:杜詩有兩等句,皆嘗自言之。其一曰:“新詩改罷自長吟。”凡集中抑揚開創,與造化爭衡子一字間者,皆是。其二曰:“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如此章“有待”、“無私”之類是也。蓋與造化相流通矣。
-----------仇兆鰲 《杜詩詳注》-----------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徐應佩 周溶泉)
-----------------------------------------------
【鶴注】當是一春兩游,故云:“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①,花柳更無私②。野潤煙光薄③,沙暄日色遲④。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⑤?
(此重游修覺寺而作也。在四句分截。江山花柳,足上曾游;煙光日色,起下減愁。末聯與前章互應,蓋思家則生愁,睹景則銷愁也。如有待,依然待人;更無私,常得賞玩也。野潤之處,煙光微薄,是早景;沙暄之候,日色遲留,是晝景。)
①庾信詩:“暫有江山趣。”②何遜詩:“復看花柳枝。”③梁元帝詩:“燈光入綺帷。”④何遜詩:“日色花中亂。”⑤《通鑒》:三秦父老,聞劉裕將還,詣門流涕,訴曰:“舍此欲何之乎?”趙汸曰:杜詩有兩等句,皆嘗自言之。其一曰:“新詩改罷自長吟。”凡集中抑揚開創,與造化爭衡子一字間者,皆是。其二曰:“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如此章“有待”、“無私”之類是也。蓋與造化相流通矣。
-----------仇兆鰲 《杜詩詳注》-----------
“舍此復何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òu yóu
后游
sì yì xīn yóu chù, qiáo lián zài dù shí.
寺憶新游處,橋憐再渡時。
jiāng shān rú yǒu dài, huā liǔ gèng wú sī.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yě rùn yān guāng báo, shā xuān rì sè chí.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kè chóu quán wèi jiǎn, shě cǐ fù hé zhī.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舍此復何之”平仄韻腳
拼音:shě cǐ fù hé zhī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舍此復何之”的相關詩句
“舍此復何之”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舍此復何之”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舍此復何之”出自杜甫的 《后游》,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