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的歷抽新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芙蕖的歷抽新葉”全詩
白下門東春已老,莫鳴楊柳可藏鴉。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暮春》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暮春》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芙蕖的歷抽新葉,
苜蓿闌干放晚花。
白下門東春已老,
莫鳴楊柳可藏鴉。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暮春時節的景象。芙蓉花重新長出嫩葉,苜蓿花盛開在籬笆上。白下門東的春天已經老去,不要再喚醒楊柳,因為它們可能會藏起烏鴉。
賞析:
《暮春》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王安石對自然景觀的細膩觀察和感悟。詩中的兩句“芙蕖的歷抽新葉,苜蓿闌干放晚花”描繪了春天的興盛景象,芙蓉花和苜蓿花都是暮春時節開放的花卉,描繪了大自然煥發生機的景象。
接著,詩人提到“白下門東春已老”,白下門是指詩中的地點,東方的春天已經進入晚年,也就是說春天已經過去,進入了暮春。這句詩通過地點的選擇,暗示了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遷。
最后兩句“莫鳴楊柳可藏鴉”,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意境。楊柳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樹木之一,它們的綠影和輕風給人帶來快樂和生機。然而,詩人卻建議不要喚醒楊柳,因為它們可能會藏起烏鴉。這里有一種悲涼之感,似乎暗示著美好的春天已經逝去,現實中的變化和離別。
整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感慨和對時光流轉的思考。詩詞中的景物描繪和情感抒發相得益彰,使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歲月的無情和生命的脆弱。
“芙蕖的歷抽新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chūn
暮春
fú qú de lì chōu xīn yè, mù xu lán gān fàng wǎn huā.
芙蕖的歷抽新葉,苜蓿闌干放晚花。
bái xià mén dōng chūn yǐ lǎo, mò míng yáng liǔ kě cáng yā.
白下門東春已老,莫鳴楊柳可藏鴉。
“芙蕖的歷抽新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六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