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商應角知無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隨商應角知無意”全詩
隨商應角知無意,不待歌成韻已消。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和崔公度家風琴八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崔公度家風琴八首》
簾幕無風起泬寥,
誰悲精鐵任飄飄。
隨商應角知無意,
不待歌成韻已消。
中文譯文:
簾幕無風起微微涼,
誰悲哀嘆琴聲悠揚。
隨著商音應和彈奏,
不等歌聲結束音響即消失。
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和崔公度家風琴的詩。詩中通過描述琴聲的特點,表達了詩人對琴音的贊美和感嘆。簾幕無風,卻有微涼之感,這是琴聲所帶來的清涼之音。詩人認為琴聲如同精鐵一般堅韌,卻又飄飄蕩蕩,展現了琴音的靈動和悠揚之美。隨著商音的演奏,琴聲應和,但并沒有特定的目的,體現了琴音自由自在的性格。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對琴音的贊嘆,琴聲消失在還沒有完成歌曲的韻律之前。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琴聲的描寫,展現了琴音的神奇魅力和獨特性格。簾幕無風卻有微涼之感,使人感受到琴音的清新和舒適。詩人用"精鐵任飄飄"的形象描述琴音的堅韌和飄逸,表現了琴音的獨特之處。隨商應角的描寫表明琴音的應和和自由,不受束縛,自由自在地流動。最后一句"不待歌成韻已消"則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表達了琴音的瞬息即逝,給人留下深深的思索和回味。
這首詩充分展示了王安石對音樂的獨特感悟和對琴音的深刻理解。通過對琴聲的描寫,詩人把琴音與自然景物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深遠的意境。整首詩抒發了對琴音之美的贊美和對琴音之短暫流逝的惋惜,給人以思索和感慨之情。
“隨商應角知無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cuī gōng dù jiā fēng qín bā shǒu
和崔公度家風琴八首
lián mù wú fēng qǐ jué liáo, shuí bēi jīng tiě rèn piāo piāo.
簾幕無風起泬寥,誰悲精鐵任飄飄。
suí shāng yīng jiǎo zhī wú yì, bù dài gē chéng yùn yǐ xiāo.
隨商應角知無意,不待歌成韻已消。
“隨商應角知無意”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