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花著地容難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飛花著地容難冶”全詩
欲語林塘迷舊徑,卻隨車馬入他山。
飛花著地容難冶,鳴鳥窺人意轉閑。
物色可歌春不返,相思空復慘朱顏。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寄友人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寄友人三首》
水邊幽樹憶同攀,
曾約移居向此間。
欲語林塘迷舊徑,
卻隨車馬入他山。
飛花著地容難冶,
鳴鳥窺人意轉閑。
物色可歌春不返,
相思空復慘朱顏。
中文譯文:
在水邊的幽樹邊,我懷念與朋友攀登樹木的時光,
曾經約定一起遷居到這個地方。
我想要說些話,卻迷失在林塘中,找不到舊時的小徑,
卻跟隨車馬進入了另外的山林。
飛落的花朵難以再裝飾,
鳴叫的鳥兒窺視著人的心思,心情也變得閑散。
美好的景物無法再唱出春天的回歸,
相思之情又一次使我的面容變得蒼白慘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寄友人三首》之一,表達了作者對友誼的思念和對逝去時光的回憶。詩中水邊的幽樹和曾經與朋友攀登樹木的經歷,使作者懷念起過去的友情。他們曾約定一起遷居到這個地方,但如今作者獨自一人,迷失在林塘中,無法找到曾經的小徑。
詩中提到的車馬和他山,暗示著作者的行程和離別。車馬代表著歲月的流轉和人生的變遷,而他山則象征著離別的地方。這里表達了作者離開朋友、離開熟悉的環境,踏上了新的旅程的心情。
詩中的飛花和鳴鳥,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同時也象征著歲月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飛花著地難以再裝飾,表明美好的時光已經過去,無法再回到過去的狀態。鳴鳥窺人意轉閑,暗示著作者的心情變得悠閑,對過去的執著已經減少。
最后兩句“物色可歌春不返,相思空復慘朱顏”表達了作者對逝去的美好時光和友情的思念之情。物色可歌春不返,意味著美好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無法再唱出春天的回歸。相思之情使得作者的容顏變得蒼白慘淡,顯示出他內心的憂傷和痛苦。
整首詩以樸素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友情和逝去時光的思念之情,描繪了作者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無奈。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和感情的抒發,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感傷和對友誼珍貴的體驗。
“飛花著地容難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yǒu rén sān shǒu
寄友人三首
shuǐ biān yōu shù yì tóng pān, céng yuē yí jū xiàng cǐ jiān.
水邊幽樹憶同攀,曾約移居向此間。
yù yǔ lín táng mí jiù jìng, què suí chē mǎ rù tā shān.
欲語林塘迷舊徑,卻隨車馬入他山。
fēi huā zhe dì róng nán yě, míng niǎo kuī rén yì zhuǎn xián.
飛花著地容難冶,鳴鳥窺人意轉閑。
wù sè kě gē chūn bù fǎn, xiāng sī kōng fù cǎn zhū yán.
物色可歌春不返,相思空復慘朱顏。
“飛花著地容難冶”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