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屋吹香并是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隔屋吹香并是梅”全詩
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金陵即事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金陵即事三首》
水際柴門一半開,
小橋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無窮柳,
隔屋吹香并是梅。
中文譯文:
水邊柴門半開啟,
小橋分出兩條路通向青苔。
背向人影無盡的柳樹,
透過屋隔吹來的香氣同樣是梅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王安石創作的《金陵即事三首》之一。詩人以金陵(即南京)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富有意境的景象。
首先,詩中描述了水邊柴門半開的景象。柴門一半開啟,顯示出居住在此地的安逸和寧靜。這種溫馨的氛圍與繁忙的城市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其次,詩人提到小橋分出兩條路通向青苔。小橋是連接兩岸的橋梁,分道而行,給人一種迷離和探索的感覺。青苔象征著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積淀,也給人以寧靜和深遠的感受。
接著,詩中出現了“背人照影無窮柳”,表達了詩人背對人群、獨自一人的心境。柳樹是中國文化中常見的意象,它柔軟的枝條和搖曳的姿態給人以優雅和自由的感覺。柳樹的影子無窮無盡,似乎與詩人的心境相呼應,強調了人與自然的交融。
最后,詩中提到“隔屋吹香并是梅”,這是一種想象和聯想。詩人通過屋隔傳來的香氣,將梅花的清香與詩人所處的環境相聯系。這種畫面上的聯想,通過意象的疊加,增強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描繪了一個富有詩意的景色,展示了詩人對自然、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同時,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和意象的運用,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了一種寧靜、美好和追求內心自由的情感。
“隔屋吹香并是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jí shì sān shǒu
金陵即事三首
shuǐ jì zhài mén yī bàn kāi, xiǎo qiáo fēn lù rù qīng tái.
水際柴門一半開,小橋分路入青苔。
bèi rén zhào yǐng wú qióng liǔ, gé wū chuī xiāng bìng shì méi.
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隔屋吹香并是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