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蛟龍世不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除卻蛟龍世不知”全詩
孤根萬丈滄波底,除卻蛟龍世不知。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金山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金山三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之一。這首詩描繪了金山的壯麗景色,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北檝南檣泊四垂,
共憐金碧爛參差。
孤根萬丈滄波底,
除卻蛟龍世不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金山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感嘆。首句“北檝南檣泊四垂”,描述了船只停泊在金山周圍,北面和南面都是船只的倚靠之處。這里的“金山”指的是山的名字,也可以代指山上的金色景觀。第二句“共憐金碧爛參差”,表達了作者對山上金碧輝煌、錯落有致景色的喜愛之情。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與山景融為一體,感嘆金山的美麗和壯觀。
接下來的兩句“孤根萬丈滄波底,除卻蛟龍世不知”,描繪了金山之下的深海和其中的神秘生物。作者通過“孤根萬丈”來形容山的深入海底的情景,暗示著山勢的高大和堅固。同時,這里的“蛟龍”也可以象征著神秘而強大的力量。整句詩意蘊含著金山的壯麗和深邃,以及人們對其真正內涵的未知。
這首詩通過對金山的描繪,展現了自然景觀的壯麗和神秘,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它帶給讀者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人沉浸在自然美景中,同時也引發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除卻蛟龍世不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shān sān shǒu
金山三首
běi jí nán qiáng pō sì chuí, gòng lián jīn bì làn cēn cī.
北檝南檣泊四垂,共憐金碧爛參差。
gū gēn wàn zhàng cāng bō dǐ, chú què jiāo lóng shì bù zhī.
孤根萬丈滄波底,除卻蛟龍世不知。
“除卻蛟龍世不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