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弟子久同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盤山弟子久同參”全詩
臨路長鳴有真意,盤山弟子久同參。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驢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驢二首》
力侔龍象或難堪,
唇比仙人亦未慚。
臨路長鳴有真意,
盤山弟子久同參。
中文譯文:
第一首:
與龍象相比力量不堪,
與仙人相比唇不慚愧。
在路上長鳴表達真實的意義,
在山上作為弟子長時間參悟。
第二首:
與龍象相比力量或許不足,
與仙人相比唇齒也沒有慚愧之意。
站在路旁長時間的鳴叫中有著真實的內涵,
作為山上的弟子久經參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王安石創作的《驢二首》。詩人以驢作為主題,通過與龍象和仙人的對比,抒發了自己對于生活和存在的感慨和思考。
詩中的"力侔龍象或難堪"表達了詩人對于自身力量的自省,他與偉大的龍象相比,感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難以與之相提并論。"唇比仙人亦未慚"則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言辭的自省,盡管無法與仙人相比,但他并不感到慚愧,顯示了他對于自己的表達能力的自信。
"臨路長鳴有真意"表明詩人在道路上長時間地鳴叫,意味著他在人生旅途中堅持表達自己真實的意義和價值觀。而"盤山弟子久同參"則是指詩人在山上作為弟子,長時間地與大自然相伴相參,通過與山的對話和體悟,尋找人生的真諦。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于自身能力和存在的思考,以及對于真實與價值的追求。通過驢的形象和與其他偉大存在的對比,詩人展示了對于平凡生命的獨特關注和思考,同時也表達了對于真實和內在價值的探索和追求。
“盤山弟子久同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ǘ èr shǒu
驢二首
lì móu lóng xiàng huò nán kān, chún bǐ xiān rén yì wèi cán.
力侔龍象或難堪,唇比仙人亦未慚。
lín lù cháng míng yǒu zhēn yì, pán shān dì zǐ jiǔ tóng cān.
臨路長鳴有真意,盤山弟子久同參。
“盤山弟子久同參”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平韻) 下平十二侵 (平韻) 下平十二侵 (平韻) 下平十三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