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來嗚咽已千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怪來嗚咽已千秋”全詩
添卻征人無限淚,怪來嗚咽已千秋。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隴東西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隴東西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隴西流水向西流,
自古相傳到此愁。
添卻征人無限淚,
怪來嗚咽已千秋。
中文譯文:
隴西的流水向著西邊流,
自古以來就傳說到此地引發憂愁。
戰爭使得征戰的人們不斷流淚,
這種哀鳴聲已經回蕩千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寫于宋代的作品,描繪了隴西地區的景象和歷史滄桑。隴西是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地域,位于今天的甘肅省一帶。詩中以流水為象征,表達了隴西地區的河流向西流去的景象,這種景象引發了人們的憂愁情緒。
作者通過描述征人的淚水,表達了戰爭給隴西地區帶來的痛苦和傷痕。征人代表了那些被征召入伍的士兵,他們離鄉背井,奔波沙場,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流血代價。他們的無限淚水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一種永久印記,流淌了千秋。
整首詩以簡潔而凄涼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帶來的痛苦和傷害的深切關注和思考。通過描繪隴西流水和征人的淚水,詩中融入了作者對于歷史的懷念和對于戰爭悲劇的反思。詩詞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憂傷情緒,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和人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
這首詩詞以其獨特的意境和情感表達,展現了王安石對于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于人性的思考。同時,它也是王安石變革性的文學創作風格的典型例證,其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直接觸動人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怪來嗚咽已千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ǒng dōng xī èr shǒu
隴東西二首
lǒng xī liú shuǐ xiàng xī liú, zì gǔ xiāng chuán dào cǐ chóu.
隴西流水向西流,自古相傳到此愁。
tiān què zhēng rén wú xiàn lèi, guài lái wū yè yǐ qiān qiū.
添卻征人無限淚,怪來嗚咽已千秋。
“怪來嗚咽已千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