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賽元豐第二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共賽元豐第二秋”全詩
神林處處傳簫鼓,共賽元豐第二秋。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歌元豐五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歌元豐五首》
水滿陂塘谷滿篝,
漫移蔬果亦多收。
神林處處傳簫鼓,
共賽元豐第二秋。
中文譯文:
水充滿了陂塘,谷地里篝火熊熊,
豐收的蔬果隨處可見。
神奇的林木傳來簫鼓聲,
共同慶祝元豐的第二個秋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歌元豐五首》之一。元豐是北宋末年的一個年號,代表著豐收和繁榮。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元豐時期農田的景象和豐收的盛況。
詩的開頭描述了水滿溢陂塘,谷地上篝火熊熊燃燒的景象。這里的水充滿了灌溉后的農田,塘堤滿了水,展現了農田灌溉得當,農作物茁壯成長的景象。篝火熊熊,象征著農田豐收后舉行的慶祝活動,預示著豐收的喜悅和繁榮的景象。
接著,詩人提到蔬果豐收的情景,隨處可見豐滿的農作物。這里蔬果的豐收是整個農田豐收的一部分,也象征著社會的富裕和人民的幸福。蔬果的多收,暗示著元豐時期農業生產的興旺和豐盈。
詩的下半部分描繪了神奇的林木傳來簫鼓聲。這里的神林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聲音,簫鼓聲隨風傳播。簫鼓聲的傳播在整個元豐的秋天中回響,給人們帶來音樂的愉悅和節日的喜悅。這里的簫鼓聲也可以理解為人們慶祝豐收的歡樂之聲,展現了人們對豐收的贊美和慶祝。
最后一句“共賽元豐第二秋”表達了人們共同競賽慶祝元豐的第二個秋天。這里的“共賽”可以理解為人們共同競相慶祝,彼此較勁,展現了人們對元豐時期繁榮富裕的追求和享受。
整首詩通過描繪豐收的景象和慶祝的氛圍,表達了對元豐時期繁榮和幸福生活的贊美和歡慶之情。同時,詩中運用了生動的形象和音樂的意象,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和社會的繁榮。
“共賽元豐第二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ē yuán fēng wǔ shǒu
歌元豐五首
shuǐ mǎn bēi táng gǔ mǎn gōu, màn yí shū guǒ yì duō shōu.
水滿陂塘谷滿篝,漫移蔬果亦多收。
shén lín chǔ chù chuán xiāo gǔ, gòng sài yuán fēng dì èr qiū.
神林處處傳簫鼓,共賽元豐第二秋。
“共賽元豐第二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