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不見空回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東望不見空回頭”全詩
可憐客子無定宅,一夢三年今復北。
浮云縹緲抱城樓,東望不見空回頭。
人間未有歸耕處,早晚重來此地游。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登越州城樓》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登越州城樓》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越山長青水長白,
越人長家山水國。
可憐客子無定宅,
一夢三年今復北。
浮云縹緲抱城樓,
東望不見空回頭。
人間未有歸耕處,
早晚重來此地游。
中文譯文:
越州的山巒郁郁蔥蔥,江水奔流潔白清長。
越人長久居住在這山水之間,他們的家園是山水相依的國度。
可憐那些作客的人沒有固定的居所,一轉眼三年過去,如今再次北上。
浮云輕盈地環繞著城樓,向東眺望卻看不到任何回頭的痕跡。
人間還沒有找到真正歸屬的地方,早晚還會重返這里游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的作品,描繪了越州城樓的景色以及人們的離愁別緒。越州位于現在的浙江省,以其美麗的山水而聞名。
詩的開頭,通過越州山青水白的描繪,展現了越州的自然風光,給人以清新、宜人的感覺。接著,詩人描述了越人長期居住在這片美麗的山水之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鄉土情懷,他們的家園就是這山水相依的國度。
然而,詩中也流露出一種離愁別緒的情感。詩中提到了一些無定居之人,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四處流浪。"一夢三年今復北"表達了他們奔波三年后再次北上的境遇,揭示出詩人對于漂泊客子的同情和無奈。
接下來的幾句,通過描繪城樓上的浮云和東望不見的景象,強調了離別的痛苦和無法回頭的無奈感。詩人以浮云縹緲的景象象征著逝去的時光和無常的命運,東望卻看不到回頭的路,似乎在暗示著客子們的困境。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人間還沒有找到真正歸屬的地方,早晚還會再次返回這里游蕩的意味。這種游蕩的狀態可以理解為對于人生歸宿的追問和思考,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流離失所的人們的困境。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越州的山水景色和流離失所的客子,表達了對于人生歸宿和離別的思考。詩人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交融,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寫景和抒情能力,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流動人口的現實狀況。
“東望不見空回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yuè zhōu chéng lóu
登越州城樓
yuè shān cháng qīng shuǐ cháng bái, yuè rén zhǎng jiā shān shuǐ guó.
越山長青水長白,越人長家山水國。
kě lián kè zi wú dìng zhái, yī mèng sān nián jīn fù běi.
可憐客子無定宅,一夢三年今復北。
fú yún piāo miǎo bào chéng lóu, dōng wàng bú jiàn kōng huí tóu.
浮云縹緲抱城樓,東望不見空回頭。
rén jiān wèi yǒu guī gēng chù, zǎo wǎn chóng lái cǐ dì yóu.
人間未有歸耕處,早晚重來此地游。
“東望不見空回頭”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