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是當時乞祭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猶是當時乞祭人”全詩
墦間夜半分珠玉,猶是當時乞祭人。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破冢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破冢二首》
埋沒殘碑草自春,
旋風時出地中塵。
墦間夜半分珠玉,
猶是當時乞祭人。
中文譯文:
隱藏的殘碑,自春天以來被草木所掩埋,
時而旋風吹動,從地下的塵土中升起。
在墳墓之間,夜半時分,寶貴的珠玉被分散,
仍然是當初乞求祭祀的人所留下的。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被埋藏的古代墓葬中的一幕。殘碑被時間和自然的力量所掩埋,然而在旋風中,它們重新浮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夜晚的時候,墓地中的珠玉被分散,似乎是當初乞求祭祀的人所遺留下來的。
賞析:
《破冢二首》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將古代墓葬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詩中的殘碑象征著歷史的遺跡和記憶的消逝,草木的生長則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自然的力量。旋風的出現使得埋藏的殘碑重新顯露,給人一種歷史被喚醒的感覺。而夜晚的分珠玉,則表達了逝去時光中珍貴事物的散失和消逝。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歷史和時光流轉的思考,展示了他對過去的珍視和對逝去的懷念之情。這首詩通過揭示古代墓葬中的景象,引發人們對時間流逝和歷史消逝的思考,具有深遠的意義。
“猶是當時乞祭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ò zhǒng èr shǒu
破冢二首
mái mò cán bēi cǎo zì chūn, xuàn fēng shí chū dì zhōng chén.
埋沒殘碑草自春,旋風時出地中塵。
fán jiān yè bàn fēn zhū yù, yóu shì dāng shí qǐ jì rén.
墦間夜半分珠玉,猶是當時乞祭人。
“猶是當時乞祭人”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