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明搖蕩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明搖蕩月”全詩
草木已華滋,山川復清發。
褰裳伏檻處,綠凈數毛發。
誰能挽姮娥,俯濯凌波襪。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月夜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月夜二首》
蹋月看流水,水明搖蕩月。
草木已華滋,山川復清發。
褰裳伏檻處,綠凈數毛發。
誰能挽姮娥,俯濯凌波襪。
中文譯文:
夜晚踏著月光觀賞流水,水面明亮地搖曳著月光。
草木已經茂盛,山川重新顯露清晰。
我褪下衣裳躺在欄桿上,清風中的青翠潔凈如毛發。
有誰能拯救被困在月宮的仙女,俯身洗滌凌波襪。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月夜的景象,以及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詩人通過觀賞月光下的流水,感嘆水面上明亮的倒影,表達了對自然美的贊嘆和對流動不息的時間的思考。他注意到草木的繁茂和山川的清晰,暗示著自然界的生機和復蘇。最后,詩人以自身的姿態,褪下衣裳躺在欄桿上,感受清風拂面的寧靜和凈化,以及對存在于神話中的仙女的關切與渴望。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意境豐富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月夜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感。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月光與流水、草木與山川的對照,表達了自然界的美和生命的蓬勃。同時,詩人通過自我褪下衣裳的形象,展示了對自然的融入和對內心寧靜的追求。最后兩句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對仙境的向往。整首詩在簡潔中展現了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給人以深遠的意境和詩意的啟迪。
“水明搖蕩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yè èr shǒu
月夜二首
tà yuè kàn liú shuǐ, shuǐ míng yáo dàng yuè.
蹋月看流水,水明搖蕩月。
cǎo mù yǐ huá zī, shān chuān fù qīng fā.
草木已華滋,山川復清發。
qiān shang fú kǎn chù, lǜ jìng shù máo fà.
褰裳伏檻處,綠凈數毛發。
shuí néng wǎn héng é, fǔ zhuó líng bō wà.
誰能挽姮娥,俯濯凌波襪。
“水明搖蕩月”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