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首猶存亦可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絡首猶存亦可哀”全詩
放歸自食情雖適,絡首猶存亦可哀。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經局感言》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經局感言》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自古能全已不才,
豈論騏驥與駑駘。
放歸自食情雖適,
絡首猶存亦可哀。
中文譯文:
自古以來,有才能卻未能得到發展的人,
又怎能和千里馬與劣馬相提并論呢?
被放逐回歸自給自足雖然適合,
但憂心忡忡的情感仍然存在,這也令人感到悲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他對才能被限制和才華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的憂愁之情。詩中通過比喻,將人才比作千里馬和劣馬,強調了自古以來才能被埋沒的現象,并表達了對才能被埋沒者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詩的開頭兩句“自古能全已不才,豈論騏驥與駑駘”,表達了對才能被埋沒者的無奈和憤慨。這里的“能全已不才”意味著有才能卻未能得到充分發展,無法施展才華。接著通過“騏驥與駑駘”的比喻,強調了卓越和平庸之間的差距,才能的珍貴和稀缺。
接下來的兩句“放歸自食情雖適,絡首猶存亦可哀”,表達了被放逐或被限制的人盡管能夠自給自足,但內心仍然充滿憂慮和遺憾。詩中的“放歸自食”指的是被迫離開原本的工作或職位,回歸平凡的生活,自謀生計。但即使如此,才能的束縛和沉默仍然存在,這種困境和局限令人感到悲哀。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才能被埋沒和限制的無奈和憂愁之情。通過比喻手法和對人才的贊美,詩歌揭示了社會對于才能的局限和束縛,呼吁對才能的發掘和重視。這首詩也具有普遍性,讓讀者深思才能的珍貴和應該給予才能更多機會展示的價值觀。
“絡首猶存亦可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jú gǎn yán
經局感言
zì gǔ néng quán yǐ bù cái, qǐ lùn qí jì yǔ nú dài.
自古能全已不才,豈論騏驥與駑駘。
fàng guī zì shí qíng suī shì, luò shǒu yóu cún yì kě āi.
放歸自食情雖適,絡首猶存亦可哀。
“絡首猶存亦可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