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為詩書發冢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為詩書發冢多”全詩
五陵珠玉歸人世,卻為詩書發冢多。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驪山》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驪山》
六籍燃除士不磨,
驪山如此盜兵何。
五陵珠玉歸人世,
卻為詩書發冢多。
中文譯文:
六籍燃燒,除去士人的磨煉,
驪山為何容忍這樣的盜兵存在。
五陵的珍寶歸于人世間,
然而詩書卻在墳墓中繁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它以驪山為背景,通過對山川和人文景觀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士人境遇和文化傳承的思考。
首聯寫出了士人的磨煉和淘汰,通過“六籍燃除士不磨”的表達,暗示士人在官場上的艱辛和被淘汰的命運。這里的“六籍”指的是科舉考試的六種資格,燃燒表示被廢棄。作者抒發了對士人遭遇的關切和無奈。
接下來的兩句“驪山如此盜兵何”則以驪山為隱喻,表達了對社會風氣敗壞、盜賊橫行的不滿。驪山是古代帝王陵墓所在地,象征著尊貴和莊嚴,而盜兵的存在則讓驪山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和安寧,從側面抨擊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混亂。
下聯則描繪了五陵的景象,五陵指的是古代帝王陵墓群。珠玉歸人世間,意味著陵墓中的珍寶被人們所占有。然而,這些陵墓卻成為了文人墓志銘和墓碑的發源地,詩書在墳墓中繁盛,說明了文化傳承和文學創作的重要性。
整首詩詞以對山川和墓葬的描寫,通過隱喻和對比,展現了作者對士人命運和社會風氣的擔憂和思考。同時,也反映了王安石倡導的新政變革中對士人的支持和關懷。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士人和文化傳承的關注,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卻為詩書發冢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 shān
驪山
liù jí rán chú shì bù mó, lí shān rú cǐ dào bīng hé.
六籍燃除士不磨,驪山如此盜兵何。
wǔ líng zhū yù guī rén shì, què wèi shī shū fà zhǒng duō.
五陵珠玉歸人世,卻為詩書發冢多。
“卻為詩書發冢多”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