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羹何足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莼羹何足傳”全詩
試垂竹竿釣,果得查頭鳊。
美人騁金錯,纖手膾紅鮮。
因謝陸內史,莼羹何足傳。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峴潭(山)作》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峴潭(山)作》
石潭傍隈隩,
沙榜曉夤緣。
試垂竹竿釣,
果得查頭鳊。
美人騁金錯,
纖手膾紅鮮。
因謝陸內史,
莼羹何足傳。
中文譯文:
石潭緊鄰隱秘的山谷,
沙灘上黎明時分尚有殘露。
試著垂下竹竿釣魚,
果然獲得查頭鳊。
美麗的女子高貴華麗,
纖手切下鮮紅的肉塊。
感謝陸內史的款待,
但莼羹何等珍貴,不足傳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描繪了作者在峴潭山中的一次垂釣之行。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寧靜。
首先,詩中描述了石潭緊鄰隱秘的山谷,沙灘上還殘留著清晨的露水。這一描寫表達了山水環境的宜人和清幽。
接著,詩人垂下竹竿去釣魚,成功地捕到了查頭鳊。這里的釣魚行為象征著詩人追求美好事物的努力和收獲。
詩的后半部分描寫了美人的形象,她騁金錯,手指纖細,切下紅鮮的肉塊。這里通過美人的形象來進一步強調詩中的美與華麗。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陸內史的感謝,但將莼羹的珍貴程度與陸內史的款待相比較,認為莼羹更為珍貴,不足以傳頌。這里莼羹可能是指一種珍貴的美食,詩人以此來暗示人生中珍貴的事物并非常常可得。
整首詩以深入細膩的描寫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麗和寧靜,同時通過垂釣和美人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美好事物和珍貴體驗的渴望。詩中對于珍貴事物的評價也傳達了一種審美觀和價值觀,即珍貴的事物往往難以得到且不容易被傳頌。整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示了孟浩然獨特的山水意境和審美情趣。
“莼羹何足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n tán shān zuò
峴潭(山)作
shí tán bàng wēi ào, shā bǎng xiǎo yín yuán.
石潭傍隈隩,沙榜曉夤緣。
shì chuí zhú gān diào, guǒ dé chá tóu biān.
試垂竹竿釣,果得查頭鳊。
měi rén chěng jīn cuò, qiàn shǒu kuài hóng xiān.
美人騁金錯,纖手膾紅鮮。
yīn xiè lù nèi shǐ, chún gēng hé zú chuán.
因謝陸內史,莼羹何足傳。
“莼羹何足傳”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