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木逢場且賦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竿木逢場且賦詩”全詩
難尋桂嶺千峰夢,更了湘山一段奇。
來云別無心外法,行藏休問塔中師。
若論大施門前事,竿木逢場且賦詩。
分類: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題湘山大施堂》范成大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湘山大施堂》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范成大。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重倚春林淚竹枝,
南游風物鬢成絲。
難尋桂嶺千峰夢,
更了湘山一段奇。
來云別無心外法,
行藏休問塔中師。
若論大施門前事,
竿木逢場且賦詩。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范成大在湘山大施堂思考人生的情景。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感慨以及對人生的思考。作者倚靠在春天的林木旁邊,淚水滴落在竹枝上,表達了他內心的憂傷和無奈。南方游歷的風景使他的鬢發變得如絲一般白。他感嘆在桂嶺山中難以找到千峰的景象,但在湘山卻經歷了一段奇特的經歷。他來到這里,心無旁騖,不追求名利外在的法術,行蹤隱匿,不與塔中的師傅交流。如果講述大施門前的事情,他只愿意在竿木逢場之時賦詩。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抒發內心情感,展現了作者范成大的感慨和思考。描寫春天的林木和竹枝,以及南方的風景,營造了一種閑適寧靜的氛圍。作者借助自然景色,表達了他內心的憂傷和歲月的流轉。他對桂嶺山的向往,卻在湘山遇到了一段奇特的經歷,這種轉折增加了詩詞的戲劇性和意味深長的感覺。
詩詞中表達了作者對名利的超脫態度。他來到湘山大施堂,心無旁騖,不追求外在的法術,更注重內心的修煉和思考。他不愿與塔中的師傅交流,暗示他對傳統的教誨和規范持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主張。這種超脫和自我主張的態度,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世俗的超越。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范成大的自我定位和表達欲望。他說如果要講述大施門前的事情,他愿意在竿木逢場之時賦詩。這里的竿木可以理解為舞臺或場合,暗示他只愿意在特定的時機和場合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悟。這種表達欲望體現了作者作為文人的身份和對詩歌表達的熱愛。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抒發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思索和對世俗的超脫態度。詩詞的意境深遠而含蓄,給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竿木逢場且賦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xiāng shān dà shī táng
題湘山大施堂
zhòng yǐ chūn lín lèi zhú zhī, nán yóu fēng wù bìn chéng sī.
重倚春林淚竹枝,南游風物鬢成絲。
nán xún guì lǐng qiān fēng mèng, gèng le xiāng shān yī duàn qí.
難尋桂嶺千峰夢,更了湘山一段奇。
lái yún bié wú xīn wài fǎ, xíng cáng xiū wèn tǎ zhōng shī.
來云別無心外法,行藏休問塔中師。
ruò lùn dà shī mén qián shì, gān mù féng chǎng qiě fù shī.
若論大施門前事,竿木逢場且賦詩。
“竿木逢場且賦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