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來春漲失浮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夜來春漲失浮橋”全詩
不惜褰裳呼小渡,夜來春漲失浮橋。
分類: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游寧國奉圣寺》范成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游寧國奉圣寺》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松梢臺殿郁高標,
山轉溪回一水朝。
不惜褰裳呼小渡,
夜來春漲失浮橋。
中文譯文:
松樹的梢頭高聳著殿臺,
山巒轉折處溪水回望,朝陽照耀。
我毫不猶豫地拉起衣裳呼叫小船夫,
但在昨夜春水暴漲后,我卻不幸失去了浮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范成大游覽寧國奉圣寺的情景。詩中以自然景觀和人物的行動描繪了一幅寺廟和周圍環境的畫面,同時也表達了一種無常和變幻的意境。
首先,松樹的梢頭高聳著殿臺,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顯示了寺廟的威嚴和高聳的地位。山巒轉折處的溪水回望,又給人以自然的活力和流動的感覺,形成了一幅山水交融的美景。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自己不惜拉起衣裳呼叫小船夫,希望能夠渡過漲水的溪流。然而,作者在昨夜春水暴漲后,卻失去了浮橋,無法繼續前行。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面臨了意外和障礙,無法如愿完成游覽寺廟的愿望。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山水和人物的畫面,通過描述自然景觀和人物行動,傳達了作者游覽過程中的變幻和無常。同時,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繪,也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生活中不可預測因素的思考。
這首詩詞展現了范成大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對自然景觀的敏感觸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夜來春漲失浮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níng guó fèng shèng sì
游寧國奉圣寺
sōng shāo tái diàn yù gāo biāo, shān zhuǎn xī huí yī shuǐ cháo.
松梢臺殿郁高標,山轉溪回一水朝。
bù xī qiān shang hū xiǎo dù, yè lái chūn zhǎng shī fú qiáo.
不惜褰裳呼小渡,夜來春漲失浮橋。
“夜來春漲失浮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