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教初發勸持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故教初發勸持觴”全詩
豈是調羹雙妙手,故教初發勸持觴。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和趙茂嘉郎中雙頭芍藥二首》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和趙茂嘉郎中雙頭芍藥二首》
當年負鼎去干湯,至味須參芍藥芳。
豈是調羹雙妙手,故教初發勸持觴。
詩意:
這首詩是辛棄疾為了贊美趙茂嘉郎中所寫的,主題是品嘗芍藥的美味和飲酒歡慶。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芍藥的愛好和對酒宴的期待。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趙茂嘉郎中的欽佩和敬意。
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當年負鼎去干湯,至味須參芍藥芳。”描繪了作者的親身經歷。負鼎是古人出行時攜帶的一種炊具,這里指作者曾在某次旅途中品嘗過芍藥,認為它的味道非常鮮美,是最值得品嘗的佳肴之一。
第二句“豈是調羹雙妙手,故教初發勸持觴。”則為詩的轉折點。作者認為做出這種美味的芍藥不僅僅需要高超的烹飪技巧,更需要對美食的熱愛和執著追求。因此,他教訓年輕的朋友們,初次嘗到美味的芍藥后,要勇于舉杯共慶,享受美好的時光。
整首詩寫景明快,意境優美,表達了作者對美食和美酒的熱愛,也展現了他的豁達樂觀和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故教初發勸持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hào mào jiā láng zhōng shuāng tóu sháo yào èr shǒu
和趙茂嘉郎中雙頭芍藥二首
dāng nián fù dǐng qù gàn tāng, zhì wèi xū cān sháo yào fāng.
當年負鼎去干湯,至味須參芍藥芳。
qǐ shì tiáo gēng shuāng miào shǒu, gù jiào chū fā quàn chí shāng.
豈是調羹雙妙手,故教初發勸持觴。
“故教初發勸持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