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淚盡胡塵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遺民淚盡胡塵里”出自宋代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yí mín lèi jǐn hú chén lǐ,詩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遺民淚盡胡塵里”全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萬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創作背景]六十八歲的放翁,罷歸山陰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兩首詩。這里選了其中一首。
[內容評析]詩一開始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但大好河山,陷于敵手,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工整。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盡」字,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結句「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難詞注釋]①三萬里河:指黃河。②五千仞岳:指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③胡塵:這里指金人入侵中原。④王師:指南宋的軍隊。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王夫之對于詩歌藝術頗多會心之論,他曾以小幅繪畫為喻,揭示絕句短詩含蘊深廣意境的特點,是很有啟發性的。其說見《薑齋詩話》卷二:
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于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
在方尺的畫幅中,收攝萬里的風光,決不是將山河城郭按比例縮小而羅列于紙上。藝術作品塑造了生動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雖著墨不多,而意境則浩無際涯,頗難以道里計。
不過王夫之認為只有盛唐絕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則未必盡然。他所舉崔顥《長干行》,含情脈脈,蘊藉有致,實為詩意之一境,如司空圖《詩品·含蓄》標舉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前人論詩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這種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數峰,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蠶尾續文》),便是例子。然而,我們還可以看到,別有一種凌云健筆,龍騰虎躍于尺幅之上,而氣吞萬里,有如司空圖所云“真體內充”,“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詩品·雄渾》)的風概,一般出于長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詩仍屬絕句,其為咫尺有萬里之勢,與崔顥《長干行》相比照,似乎更當得起“墨光四射,四表無窮”的崇高評價。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茍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
“河”,指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岳,指東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華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卻長期以來淪陷在金朝貴族鐵蹄蹂躪之下,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云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企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嘆!后一層意思,在詩中雖未明言點破,強烈的批判精神則躍然可見。
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一有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指出了對立情景的辯證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強藝術感染力量。陸游這首詩,用歌頌高山大河的奇觀美景來襯托神州陸沉的悲痛,抒發廣大民眾的情高意切來諷刺統治者的麻木不仁;將時代社會的矛盾沖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與現實,熱愛與深憤,交織輝映,所給予人們的啟示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范疇,又哪里是“百年”“萬里”所能限量呢?這種恢宏壯闊的境界,在盛唐絕句中還不多見,卻于中唐以至宋代詩人筆下不斷有所開辟,是值得我們特殊注意與珍重的。 (顧易生)
[內容評析]詩一開始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但大好河山,陷于敵手,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工整。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盡」字,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結句「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難詞注釋]①三萬里河:指黃河。②五千仞岳:指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③胡塵:這里指金人入侵中原。④王師:指南宋的軍隊。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王夫之對于詩歌藝術頗多會心之論,他曾以小幅繪畫為喻,揭示絕句短詩含蘊深廣意境的特點,是很有啟發性的。其說見《薑齋詩話》卷二:
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于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
在方尺的畫幅中,收攝萬里的風光,決不是將山河城郭按比例縮小而羅列于紙上。藝術作品塑造了生動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雖著墨不多,而意境則浩無際涯,頗難以道里計。
不過王夫之認為只有盛唐絕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則未必盡然。他所舉崔顥《長干行》,含情脈脈,蘊藉有致,實為詩意之一境,如司空圖《詩品·含蓄》標舉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前人論詩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這種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數峰,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蠶尾續文》),便是例子。然而,我們還可以看到,別有一種凌云健筆,龍騰虎躍于尺幅之上,而氣吞萬里,有如司空圖所云“真體內充”,“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詩品·雄渾》)的風概,一般出于長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詩仍屬絕句,其為咫尺有萬里之勢,與崔顥《長干行》相比照,似乎更當得起“墨光四射,四表無窮”的崇高評價。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茍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
“河”,指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岳,指東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華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卻長期以來淪陷在金朝貴族鐵蹄蹂躪之下,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云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企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嘆!后一層意思,在詩中雖未明言點破,強烈的批判精神則躍然可見。
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一有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指出了對立情景的辯證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強藝術感染力量。陸游這首詩,用歌頌高山大河的奇觀美景來襯托神州陸沉的悲痛,抒發廣大民眾的情高意切來諷刺統治者的麻木不仁;將時代社會的矛盾沖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與現實,熱愛與深憤,交織輝映,所給予人們的啟示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范疇,又哪里是“百年”“萬里”所能限量呢?這種恢宏壯闊的境界,在盛唐絕句中還不多見,卻于中唐以至宋代詩人筆下不斷有所開辟,是值得我們特殊注意與珍重的。 (顧易生)
“遺民淚盡胡塵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yè jiāng xiǎo, chū lí mén yíng liáng yǒu gǎn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sān wàn lǐ hé dōng rù hǎi, wàn qiān rèn yuè shàng mó tiān.
三萬里河東入海,萬千仞岳上摩天。
yí mín lèi jǐn hú chén lǐ, nán wàng wáng shī yòu yī nián.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遺民淚盡胡塵里”平仄韻腳
拼音:yí mín lèi jǐn hú chén lǐ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相關詩句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遺民淚盡胡塵里”出自陸游的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