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萼一別永相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棣萼一別永相望”全詩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
分類: 故鄉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至后翻譯及注釋
翻譯
冬至之后,白天漸長而黑夜漸短。我在遠遠的成都思念洛陽。
我在嚴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雖也有如金谷、銅駝一類的勝地但畢竟不是故鄉金谷銅駝。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覺地想起我洛陽的兄弟朋友。
愁悶極了,本想寫詩來排愁,沒想到越寫越凄涼了。
注釋
① 日初長: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漸由短變長。
②劍南:這里指蜀地。因在劍門關以南,故稱。
③青袍白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個意思。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庾信《哀江南賦》:“青袍如草,白馬如練。”東漢《張湛傳》:帝見湛,輒言白馬生且又諫矣。
④金谷、銅駝: 邵注:金谷園、銅駝陌,皆洛陽勝地。石崇《金谷詩序》:“余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陸機《洛陽記》:漢鑄銅駝二枚,在宮南四會道頭,夾路相對。
⑤非故鄉:金谷銅駝,洛陽皆遭亂矣,物是人非。
⑥棣萼:《詩》:“棠棣之華,萼不韡韡。”棣萼,以比喻兄弟。
⑦愁極:意為愁苦極時本欲借詩遣懷,但詩成而吟詠反覺更添凄涼。
至后賞析
“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第一句準確地寫出了冬至的特點: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長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漸長而影漸短。詩人杜甫寫此詩時,正在成都(劍南),在朋友嚴武那里做幕僚,而且與嚴武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陽。杜甫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洛陽度過的,而且他與李白當年也正是在洛陽相識的。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青袍白馬,指的是自己當前的處境,指閑官卑位,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處于閑官卑官中的自己。隨即他又說,故鄉洛陽已經物是人非。當時安史之亂,洛陽已經淪陷。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園,西晉石崇的花園,在洛陽西北,這是古代詩歌中經常出現的一處名園。銅駝,指的是銅駝街,銅駝路是西晉都城洛陽皇宮前一條繁華的街道,以宮前立有銅駝而得名。故人們常以金谷、銅駝代表洛陽的名勝古跡,或者指代洛陽。但洛陽城里的“金谷銅駝”并非故鄉的典型特征。詩中的“金谷”與“銅駝”,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們,杜甫在劍南所思念的洛陽,是可肯定為其故鄉的。而詩中的“非故鄉”,并不是指洛陽不是杜甫的故鄉,而是說:但洛陽的金谷園、銅駝等勝地的風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亂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正如《杜詩詳注》云:“金谷銅駝,洛陽遭亂矣。”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詩以開花繁盛緊密的棠棣起興,講對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講兩種花,指堂棣之華早就開謝了,自己還在想著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實際上,作者前一句是起興,講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開。后一句講的是由此景而聯想的情緒:對遠在洛陽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陽遭受戰亂,那里有知我憐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別地想念它。(棠棣,有人以為就是郁李,以上為郁李花。)詩人說,愁悶極了,本想寫首詩來排遣這愁悶,沒料到詩寫成后自己吟詠起來,反而更覺得凄涼與寂寞了。
“棣萼一別永相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ì hòu
至后
dōng zhì zhì hòu rì chū zhǎng, yuǎn zài jiàn nán sī luò yáng.
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qīng páo bái mǎ yǒu hé yì, jīn gǔ tóng tuó fēi gù xiāng.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méi huā yù kāi bù zì jué, dì è yī bié yǒng xiāng wàng.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chóu jí běn píng shī qiǎn xìng, shī chéng yín yǒng zhuǎn qī liáng.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
“棣萼一別永相望”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