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狽風塵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狼狽風塵里”全詩
盜賊還奔突,乘輿恐未回。
天寒邵伯樹,地闊望仙臺。
狼狽風塵里,群臣安在哉。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巴山》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巴山
巴山遇中使,云自峽城來。
盜賊還奔突,乘輿恐未回。
天寒邵伯樹,地闊望仙臺。
狼狽風塵里,群臣安在哉。
譯文:
巴山地區,接待了一位來自峽城的使者。
盜賊還在四處作案,使者乘坐的車輛可能還沒有回來。
天氣寒冷,我站在邵伯樹旁觀望著仙臺。
我身陷逆境,風塵撲面,朝廷里的群臣人們還安全嗎?
詩意:
《巴山》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困境下的憂慮和對朝廷的思念之情。詩中描繪了巴山地區的景色和面臨的危險境況。作者通過敘述遇到的種種困難和不安的情況,反映出自己對國家政局的擔憂和對時局的憂慮之情。
賞析:
《巴山》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個人境遇的描寫,寄托了作者對國家形勢和政治動蕩的憂慮之情。描繪了巴山地區的寒冷自然環境和亂世中的盜賊橫行,傳遞出一種無助和困惑的心情。在這個荒涼的環境中,詩人仰望著仙臺,思念朝廷和群臣的安危。整首詩寫景清新,情感真摯,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政局的擔憂和對社會動蕩的思考,也體現了詩人對家國的深情。
“狼狽風塵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ā shān
巴山
bā shān yù zhōng shǐ, yún zì xiá chéng lái.
巴山遇中使,云自峽城來。
dào zéi hái bēn tū, shèng yú kǒng wèi huí.
盜賊還奔突,乘輿恐未回。
tiān hán shào bó shù, dì kuò wàng xiān tái.
天寒邵伯樹,地闊望仙臺。
láng bèi fēng chén lǐ, qún chén ān zài zāi.
狼狽風塵里,群臣安在哉。
“狼狽風塵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