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邊幽草已鳴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邊幽草已鳴蛩”全詩
長河未放羲和宿,卻放斜陽更向東。
分類:
作者簡介(張耒)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于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赴官咸平蔡河阻水泊舟宛兵皇華亭下三首》張耒 翻譯、賞析和詩意
《赴官咸平蔡河阻水泊舟宛兵皇華亭下三首》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裊裊悲蟬古柳風,
水邊幽草已鳴蛩。
長河未放羲和宿,
卻放斜陽更向東。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赴官途中遇到的一段景色。詩人所處的地方是咸平蔡河,但由于河流的阻隔,無法繼續航行,只能停靠在宛兵皇華亭下。詩人在這個地方感受到了裊裊的蟬鳴聲和古柳的風,以及水邊幽靜的草地上蛩蛩的鳴叫聲。詩人觀察到長河上的羲和星還未落下,而斜陽卻已經向東方傾斜。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天象變化,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考。詩中的裊裊悲蟬、古柳風和水邊幽草的描繪,展現了大自然的靜謐和生機。蟬鳴聲和草地上蛩蛩的鳴叫聲為整個場景增添了一絲悲涼之感。詩人用寥寥數語,展示了自然界的變化和流逝,長河的未放羲和宿與斜陽向東傾斜的對比,折射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奈,以及對于時間的感慨。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一幅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畫面,傳達了對于命運的思考和對于時光流轉的感慨。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可感受到詩人對自然的敏感和對人生的思考,同時也可以在靜謐的景色中找到一份寧靜和思索的空間。
“水邊幽草已鳴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guān xián píng cài hé zǔ shuǐ pō zhōu wǎn bīng huáng huá tíng xià sān shǒu
赴官咸平蔡河阻水泊舟宛兵皇華亭下三首
niǎo niǎo bēi chán gǔ liǔ fēng, shuǐ biān yōu cǎo yǐ míng qióng.
裊裊悲蟬古柳風,水邊幽草已鳴蛩。
cháng hé wèi fàng xī hé sù, què fàng xié yáng gèng xiàng dōng.
長河未放羲和宿,卻放斜陽更向東。
“水邊幽草已鳴蛩”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平韻) 上平三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