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講武儒冠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六年講武儒冠在”全詩
六年講武儒冠在,不踏金門著戰袍。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晉地無戎臥賊曹,
民兵賜笏解弓刀。
六年講武儒冠在,
不踏金門著戰袍。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的叔父在晉地無戎的時期,身為官員,卻被賊寇所困擾。他作為士兵被賜予文官的禮儀,放下了弓和刀。經過六年的軍事訓練,他依然身著儒士的服飾,沒有穿上戰袍,沒有親自參與戰斗。
賞析:
這首詩詞雖然很短,但通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叔父的堅定和獨特的品格。詩中的“晉地無戎”指的是當時晉地沒有戰亂,沒有戰爭的需要,但作者的叔父仍然保持了他作為士兵的身份和職責。他被賊寇所困擾,但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使命。
詩中的“民兵賜笏解弓刀”表達了叔父作為官員所受到的禮儀待遇,他將武器放下,接受了文官的賜予。這里的“笏”是官員的象征性禮儀用具,解開弓刀暗示他暫時放下了軍事職責。
詩的最后兩句“六年講武儒冠在,不踏金門著戰袍”強調了叔父的儒士身份。雖然他接受了長達六年的軍事訓練,但他依然穿著儒士的服飾,沒有穿上戰袍,沒有直接參與戰斗。這表明他雖然具備戰斗的能力,卻選擇了保持儒士的風度和文人的身份,堅守著他的信仰和原則。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表達,展示了叔父在戰亂時期的儒士風度和堅定的品格,表達了對他的敬佩和贊揚。這首詩詞弘揚了儒家的道德觀念,并表達了對儒士的理想和追求的崇敬。
“六年講武儒冠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fù jǐ shì wǎn cí shí shǒu
叔父給事挽詞十首
jìn dì wú róng wò zéi cáo, mín bīng cì hù jiě gōng dāo.
晉地無戎臥賊曹,民兵賜笏解弓刀。
liù nián jiǎng wǔ rú guān zài, bù tà jīn mén zhe zhàn páo.
六年講武儒冠在,不踏金門著戰袍。
“六年講武儒冠在”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