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種來窺雁塞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羌種來窺雁塞耕”全詩
壯士看天思上策,月邊鳴笛為誰橫。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朝代:宋代
作者:黃庭堅
漠庭數遣林牙使,
羌種來窺雁塞耕。
壯士看天思上策,
月邊鳴笛為誰橫。
中文譯文:
廣袤的河朔地區,頻繁派遣軍隊巡邏,
羌族人來窺探雁門關的農耕情況。
壯士仰望蒼天,思考著應對的策略,
月光下,一曲笛聲橫空飛揚,為誰而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黃庭堅與友人謝公共同創作的八首詩詞之一,以河朔地區為背景,描述了軍事與農耕的景象。
首先,詩中提到了漠庭數遣林牙使,意味著邊疆地區頻繁派遣軍隊,維護邊境的安全。漠庭指的是邊疆地區的廣袤草原,數遣林牙使表示頻繁調派軍隊。接著,羌種來窺雁塞耕,羌族人來觀察、窺探雁門關地區的農耕情況。雁門關是河朔地區的重要關口,羌族人可能是來自邊境地區的觀察者,他們對于這片農耕之地產生了興趣。
接下來的兩句壯士看天思上策,月邊鳴笛為誰橫,表達了壯士仰望蒼天,思考著應對的策略。這里的壯士指的是軍事將領或有軍事頭腦的人,他們在面對邊境的局勢時,仰望蒼天,思考著應對之策。而月邊鳴笛則象征著警戒的信號,這曲笛聲響徹月夜,但卻不知為誰而奏。這里可能是在暗示邊境的緊張局勢,警示著不確定的因素和未知的敵人。
整首詩描繪了河朔地區的軍事與農耕景象,反映了宋代邊疆的動蕩與不安。詩中通過壯士的思考和月邊鳴笛的聲音,呈現了緊張的局勢和壯士們面對外患時的決斷與思索。同時,詩中的自然意象和音樂元素也增添了一種宏大而悲壯的氛圍。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軍事和農耕景象的描繪,表達了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壯士們在其中的思考和應對。詩中運用了自然意象和音樂元素,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性和氛圍,展現了宋代邊疆的困境與壯士的英勇。
“羌種來窺雁塞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xiè gōng dìng hé shuò màn chéng bā shǒu
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mò tíng shù qiǎn lín yá shǐ, qiāng zhǒng lái kuī yàn sāi gēng.
漠庭數遣林牙使,羌種來窺雁塞耕。
zhuàng shì kàn tiān sī shàng cè, yuè biān míng dí wèi shuí héng.
壯士看天思上策,月邊鳴笛為誰橫。
“羌種來窺雁塞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