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常在大槐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百年常在大槐宮”全詩
萬事盡還麴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雜詩七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詩七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薰爐茶鼎偶然同,
晴日鴉啼柿葉風。
萬事盡還麴居士,
百年常在大槐宮。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系列生活場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詩中通過對薰爐、茶鼎、晴日、鴉啼、柿葉和風等元素的描繪,表達了一種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和對時間的感慨。詩人將自己比作麴居士,表示他過著簡樸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祿,而是專注于內心的寧靜與自在。大槐宮是詩人的居所,百年常在,意味著他希望能夠長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賞析:
1. 本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生活中的瑣碎細節,以及大自然的景象,展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感和對自然的熱愛。
2. 詩中運用了對比和意象的手法,薰爐與茶鼎、晴日與鴉啼、柿葉與風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突出了生活中的種種細微之處。
3. 通過將自己比作麴居士,詩人表達了對物質欲望的淡泊態度,強調了內心的寧靜與自在的追求。
4. 大槐宮作為詩人的居所,象征著詩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暗示著詩人希望能夠與大自然一同長壽。
5. 詩詞整體氣氛平和寧靜,給人以安詳的感覺,讓讀者感受到了詩人對自然的細膩觀察和內心的寧靜。
總體而言,黃庭堅的《雜詩七首》通過對生活瑣事和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他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時間流逝的思考。詩詞簡潔明快,給人以寧靜和舒適的感覺,展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平和與自在。
“百年常在大槐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shī qī shǒu
雜詩七首
xūn lú chá dǐng ǒu rán tóng, qíng rì yā tí shì yè fēng.
薰爐茶鼎偶然同,晴日鴉啼柿葉風。
wàn shì jǐn hái qū jū shì, bǎi nián cháng zài dà huái gōng.
萬事盡還麴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百年常在大槐宮”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