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垂楊繞指柔”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學垂楊繞指柔”全詩
渠儂自有回天力,不學垂楊繞指柔。
分類: 竹枝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竹枝詞二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竹枝詞二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夔州聽到三峽猿聲時的感受,以及夔州竹枝音樂帶給他的安慰和歡樂。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三峽的猿聲響起,我不禁淚流滿面,
夔州的竹枝曲解除了我的憂愁。
那樣的音樂擁有神奇的力量,
不像垂柳般柔軟,卻能讓人回天轉地。
詩意:
這首詩通過描述作者在三峽地區聽到猿聲時的感受,以及夔州的竹枝音樂給他帶來的愉悅,表達了音樂的獨特魅力和力量。詩中,作者通過對自然聲音和人類音樂的對比,傳達了音樂的治愈和安撫作用,使人們能夠超越痛苦和困境,找到內心的寧靜和慰藉。
賞析:
1. 對比手法:詩中使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猿聲和竹枝音樂的描述,突出了竹枝音樂的獨特魅力。猿聲代表著自然的悲傷和無助,而竹枝音樂則是人類創造的藝術,能夠超越自然的限制,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力量。
2. 音樂的力量:詩中提到夔州的竹枝音樂擁有回天轉地的力量,表達了音樂的神奇和超越性。這種音樂能夠撫慰人的情感,解除憂愁,使人們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3. 自然與人類的對比:詩中作者提到竹枝音樂不學垂楊繞指柔,暗示了竹枝音樂不同于自然的聲音,它是人類創造的藝術形式,但卻能夠超越自然聲音的柔軟,具有更為深遠的感染力。
《竹枝詞二首》通過對自然聲音和人類音樂的對比,表達了音樂的獨特魅力和力量,以及它能夠給人們帶來的慰藉和愉悅。這首詩展示了黃庭堅對音樂的熱愛和對人類情感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思考。
“不學垂楊繞指柔”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ú zhī cí èr shǒu
竹枝詞二首
sān xiá yuán shēng lèi yù liú, kuí zhōu zhú zhī jiě rén chóu.
三峽猿聲淚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
qú nóng zì yǒu huí tiān lì, bù xué chuí yáng rào zhǐ róu.
渠儂自有回天力,不學垂楊繞指柔。
“不學垂楊繞指柔”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