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衣沈水換薰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衣沈水換薰籠”全詩
東門拜書始識面,鬢發幸未成老翁。
官饔同盤厭腥膩,茶甌破睡秋堂空。
自言不復娥眉夢,枯淡頗與小人同。
但憂迎笑花枝紅,夜窗冷雨打斜風,秋衣沈水換薰籠。
銀屏宛轉復宛轉,意根難拔如薤本。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戲答陳元輿》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戲答陳元輿》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平生所聞陳汀州,蝗不入境年屢豐。
東門拜書始識面,鬢發幸未成老翁。
官饔同盤厭腥膩,茶甌破睡秋堂空。
自言不復娥眉夢,枯淡頗與小人同。
但憂迎笑花枝紅,夜窗冷雨打斜風,
秋衣沈水換薰籠。
銀屏宛轉復宛轉,意根難拔如薤本。
詩詞的中文譯文:
我一生聽聞陳汀州,蝗蟲年年豐收不斷。
東門拜書初次相識,頭發尚未全白成老人。
官饔與我同盤厭倦油膩,茶甌破了卻無人入眠的秋堂。
自言自語不再有娥眉的夢,平淡無奇與小人相似。
但我憂慮中迎接著笑薔薇盛開,夜晚窗前冷雨斜風。
秋天的衣裳濕透,換上熏香的袱籠。
銀屏宛轉又宛轉,思緒根深蒂固如同薤本。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戲謔的口吻回答了陳元輿的提問。陳元輿可能是向黃庭堅請教或尋求幫助,而黃庭堅則以詩詞的形式作出回應。
詩中黃庭堅先談論了陳元輿的家鄉陳汀州,說那里的蝗蟲年年豐收,似乎在暗示陳元輿所處的環境富饒。
然后黃庭堅提到自己初次拜見陳元輿,稱贊自己的頭發還未全白,還未老去,表達了對年輕的自豪。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自己對塵世的厭倦和對平淡生活的感慨,以及對小人的不屑。黃庭堅通過描述自己的內心狀態,暗示了他對于一些世俗事物的淡漠和超然態度。
然而,詩的最后幾句話表達了詩人對于美好事物的憂慮和追求。他提到迎接笑薔薇盛開,即使在夜晚的冷雨和風中。這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前面的厭倦和淡漠形成了對比,也體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思考。
最后兩句詩以銀屏和薤本作為象征,表達了詩人思緒的紛繁復雜和難以擺脫的困擾。銀屏的反復轉動和薤本難以拔除的根,都暗示了詩人內心的糾結和無法解脫的境地。
整首詩以戲謔和夸張的語氣,通過對自己和陳元輿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詩中既有對世俗的厭倦和小人的嗤笑,也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內心的矛盾。黃庭堅以自嘲和幽默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于人生和世俗的矛盾情感,同時也展示了他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整首詩展現了黃庭堅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給人以思考和啟示。
“秋衣沈水換薰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dá chén yuán yú
戲答陳元輿
píng shēng suǒ wén chén tīng zhōu, huáng bù rù jìng nián lǚ fēng.
平生所聞陳汀州,蝗不入境年屢豐。
dōng mén bài shū shǐ shí miàn, bìn fà xìng wèi chéng lǎo wēng.
東門拜書始識面,鬢發幸未成老翁。
guān yōng tóng pán yàn xīng nì, chá ōu pò shuì qiū táng kōng.
官饔同盤厭腥膩,茶甌破睡秋堂空。
zì yán bù fù é méi mèng, kū dàn pō yǔ xiǎo rén tóng.
自言不復娥眉夢,枯淡頗與小人同。
dàn yōu yíng xiào huā zhī hóng, yè chuāng lěng yǔ dǎ xié fēng, qiū yī shěn shuǐ huàn xūn lóng.
但憂迎笑花枝紅,夜窗冷雨打斜風,秋衣沈水換薰籠。
yín píng wǎn zhuǎn fù wǎn zhuǎn, yì gēn nán bá rú xiè běn.
銀屏宛轉復宛轉,意根難拔如薤本。
“秋衣沈水換薰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上聲一董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