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通禪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月通禪寂”全詩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作者簡介(錢起)
送僧歸日本翻譯及注釋
翻譯
只要有機緣,隨時都可以到中國來;
一路霧靄茫茫,船只象在夢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駛去那遙遠的邊際;
超脫世俗,自然會感受到法舟輕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虛幻;
海內魚龍,也會出來聽你誦經之聲。
最可愛的是,有盞照亮心田的佛燈;
航行萬里,眼中永遠都是燦爛光明。
注釋
⑴上國:春秋時稱中原為上國,這里指中國(唐朝)。隨緣:佛家語,隨其機緣。住:一作“至”,一作“去”。
⑵來途:指從日本來中國。一作“東途”。
⑶浮天:舟船浮于天際。形容海面寬廣,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滄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綠色,故名。
⑷去世:離開塵世,這里指離開中國。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輕:意為因佛法高明,乘船歸國,將會一路順利。
⑸水月:佛教用語,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樣虛幻。禪寂:佛教悟道時清寂凝定的心境。
⑹梵聲:念佛經的聲音。
⑺惟憐:最愛;最憐。一作“惟慧”。一燈:佛家用語,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燈:雙關,以舟燈喻禪燈。
送僧歸日本鑒賞
這是贈給日本僧人的送別詩。詩之起筆突兀,本是送別,前兩句卻不寫送歸,偏從來路寫起。“若夢行”表現長時間乘舟航海的疲憊、恍惚的狀態,以襯歸國途中的艱辛,并啟中間兩聯。頷聯寫海上航行時的迷茫景象,暗示歸途邈遠。“浮天”狀海路之遠,海面之闊,寓含著對僧人長途顛簸的關懷和體貼。“法舟”扣緊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隨緣而往之意蘊,儲蓄空靈,意蘊豐富。頸聯寫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禪,在舟上誦經。“水月”喻禪理,“魚龍聽”切海行,又委婉表現僧人獨自誦經而謹守佛律的品性,想象豐富。尾聯用“一燈”描狀僧人歸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燈相伴,這是實處。但實中有虛,“一燈”又喻禪理、佛理。虛實相映成趣。此詩后半首不明寫送歸,而寫海上景物,這就拓寬詩境,不受內容拘泥,使較窄的題目,能有豐富的內容,成為好的詩篇。
此詩在立意上有兩點需注意:一是所送者為僧人,詩中用了一些佛教術語,如“隨緣”、“法舟”、“禪”、“梵”、“一燈”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來自日本,又欲歸日本,必經大海,故極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間兩聯前人多謂其寫來途,實嫌拘滯。其實是往返兼寫,而以返途為主,這樣才能與“歸日本”的詩題相合。此詩因送人過海,因而從對禪機的抒發,把這惜別之情委婉地表達了出來。海趣禪機,深情厚誼,融為一體,為一首送別的好詩。
全詩前半部分寫日本僧人來華,后半部分寫日本僧人回國,詩中多用了“隨緣”、“法舟”、“禪寂”、“水月”、“梵聲”等佛家術語,充滿宗教色彩,帶有濃厚的禪理風格,并緊扣送僧的主題,寄寓頌揚的情意。全詩遣詞造句融洽、自然,足見詩人淵博的學識和扎實的藝術功底。
送僧歸日本創作背景
唐代國勢強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來到中國,還有不少僧人同來學習文化、技藝,求取佛法,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這首詩是作者贈送給即將回國的僧人的,當時詩人在長安。
“水月通禪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ēng guī rì běn
送僧歸日本
shàng guó suí yuán zhù, lái tú ruò mèng xíng.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fú tiān cāng hǎi yuǎn, qù shì fǎ zhōu qīng.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shuǐ yuè tōng chán jì, yú lóng tīng fàn shēng.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wéi lián yī dēng yǐng, wàn lǐ yǎn zhōng míng.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水月通禪寂”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