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嗔喜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可見嗔喜性”全詩
排悶有新詩,忘蹄出兔徑。
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與晚色靜。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答斌老病起獨游東園二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是黃庭堅在宋代所寫的《次韻答斌老病起獨游東園二首》。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萬事同一機,多慮乃禪病。
排悶有新詩,忘蹄出兔徑。
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與晚色靜。
詩意:
這首詩以禪宗思想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看法和個人的心境。詩中提到萬事同一機,表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和依賴的,體現了禪宗的觀念。作者認為人們常常過于憂慮,而這種多慮的心態正是導致心病的原因。他認為排除煩悶的方式是創作新的詩歌,將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忘掉煩惱,像兔子在小徑上奔跑一樣,來到自然的環境中,獲得心靈的寧靜。
詩中還提到蓮花生長在淤泥之中,但它依然能夠展示出美麗的性質。這暗喻人們應該保持嗔(憤怒)和喜(歡樂)的平衡,不被外部環境所左右。最后,作者描述自己在靜謐的環境中小立,感受到幽香的氣息,與寧靜的夜色相伴,心境也變得寧靜。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感受和對禪宗思想的思考。作者通過運用意象和隱喻,將個人的心境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傳遞出一種超脫紛擾、追求內心平靜的意境。詩中的禪意與自然景色相互呼應,給人以寧靜和清新的感覺。同時,通過提到人們常常陷入的多慮和煩悶,以及蓮花的喜怒平衡,詩人傳達了一種超越塵世的智慧和內心的寧靜。
黃庭堅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他的詩作以婉約清新、意境深遠而著稱。這首詩體現了他對禪宗思想的理解和對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展現了他獨特的詩歌才華。通過欣賞這首詩,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深思和對內心寧靜的追求。
“可見嗔喜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dá bīn lǎo bìng qǐ dú yóu dōng yuán èr shǒu
次韻答斌老病起獨游東園二首
wàn shì tóng yī jī, duō lǜ nǎi chán bìng.
萬事同一機,多慮乃禪病。
pái mèn yǒu xīn shī, wàng tí chū tù jìng.
排悶有新詩,忘蹄出兔徑。
lián huā shēng yū ní, kě jiàn chēn xǐ xìng.
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
xiǎo lì jìn yōu xiāng, xīn yǔ wǎn sè jìng.
小立近幽香,心與晚色靜。
“可見嗔喜性”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