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似苾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多似苾尼”全詩
蜀僧袈裟,多似苾(上艸下芻)
尼。
輕羅縐縠,染成春柳絲。
撩蜂引蝶,唯欠遠山眉。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勸石洞道真師染袈裟頌》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勸石洞道真師染袈裟頌》是宋代黃庭堅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丈夫出家,當被惡衣。
蜀僧袈裟,多似比丘尼。
輕薄的羅絹,染成了春天柳樹的絲線。
撩撥蜜蜂,引誘蝴蝶,只差遠山的眉毛。
詩意:
這首詩以勸告石洞道士染色袈裟為題材,表達了對出家人的道德要求的思考。詩人黃庭堅認為,一個男子出家修道時應該穿上簡樸的衣物,而不應該像尼姑一樣穿著華麗的袈裟。他將蜀地僧人所穿的袈裟與尼姑的衣服進行對比,指出了袈裟應該是樸素的象征。黃庭堅還用春天柳樹的絲線來形容袈裟的材質,強調了輕薄和細膩之感。最后,他以遠山的眉毛作為比喻,暗示道士在修行中還有遠大的目標需要追求。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出家人的袈裟進行比較,旨在表達對道士修行的道德要求。詩中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將男子出家當被惡衣與尼姑的華麗袈裟進行對比,強調了出家人應該追求樸素和純粹的生活態度。通過描繪袈裟材質輕薄、染色如春柳絲,詩人展示了對修行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以遠山的眉毛作為比喻,表達了道士修行的目標應該更加遠大。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精妙的意象,傳達了對道士修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勸誡。
黃庭堅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注重表達情感和思想,深受后世文人的喜愛。這首詩詞展示了他對道德和修行的關注,同時運用了細膩的描寫和巧妙的比喻,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多似苾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uàn shí dòng dào zhēn shī rǎn jiā shā sòng
勸石洞道真師染袈裟頌
zhàng fū chū jiā, dāng bèi huài sè yī.
丈夫出家,當被壞色衣。
shǔ sēng jiā shā, duō shì bì shàng cao xià chú ní.
蜀僧袈裟,多似苾(上艸下芻)尼。
qīng luó zhòu hú, rǎn chéng chūn liǔ sī.
輕羅縐縠,染成春柳絲。
liāo fēng yǐn dié, wéi qiàn yuǎn shān méi.
撩蜂引蝶,唯欠遠山眉。
“多似苾尼”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