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后秀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中朝后秀貧”全詩
南紀光華減,中朝后秀貧。
凄清千古韻,寂寞一丘塵。
異日昭亭下,方多瀝酒人。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梅圣俞挽歌二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梅圣俞挽歌二首》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梅圣俞挽歌二首
漆燈無復曙,柏徑不知人。
南紀光華減,中朝后秀貧。
凄清千古韻,寂寞一丘塵。
異日昭亭下,方多瀝酒人。
譯文:
黑漆燈已無法再照亮黎明,
柏樹小徑上再也看不到行人。
南方的光華漸漸減退,
中朝之后的才子們也變得貧窮。
這首詩詞凄清地傳承了千古的韻味,
寂寞地沉淀在一片塵埃之中。
但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來到昭亭,
會發現那里有許多瀝酒的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悼念梅圣俞為主題,表達了對逝去時光和才子的懷念之情。詩人通過描繪黑漆燈無法再照亮黎明,柏樹小徑上再也看不到行人的景象,表達了時光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南方的光華減退,中朝之后的才子們也變得貧窮,暗示了時代的變遷和才子們的境遇。詩人以凄清的筆調,傳承了千古的韻味,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現實的寂寞感。然而,詩末提到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來到昭亭,會發現那里有許多瀝酒的人,暗示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美好時光的向往。
這首詩詞通過對時光流逝和才子命運的描繪,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希望。它以凄清的筆調和深沉的意境,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和時代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共鳴。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和意象運用也展示了詩人的才華和對詩詞藝術的駕馭能力。
“中朝后秀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éi shèng yú wǎn gē èr shǒu
梅圣俞挽歌二首
qī dēng wú fù shǔ, bǎi jìng bù zhī rén.
漆燈無復曙,柏徑不知人。
nán jì guāng huá jiǎn, zhōng cháo hòu xiù pín.
南紀光華減,中朝后秀貧。
qī qīng qiān gǔ yùn, jì mò yī qiū chén.
凄清千古韻,寂寞一丘塵。
yì rì zhāo tíng xià, fāng duō lì jiǔ rén.
異日昭亭下,方多瀝酒人。
“中朝后秀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