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復淹留如寶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寧復淹留如寶劍”全詩
老吏不能容狡獪,細民無復有冤侵。
洪崖丹井聞猶在,徐孺衡門說可尋。
寧復淹留如寶劍,更令牛斗氣沉沉。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送沈寺丞知南昌縣》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沈寺丞知南昌縣》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長江湛湛帶楓林,
古木寒云縣寺深。
老吏不能容狡獪,
細民無復有冤侵。
洪崖丹井聞猶在,
徐孺衡門說可尋。
寧復淹留如寶劍,
更令牛斗氣沉沉。
詩意:
這首詩詞是司馬光送別沈寺丞前往南昌縣的作品。詩中描繪了長江湛藍的景色,以及郁郁蔥蔥的楓林和古老的寺廟。詩人表達了對沈寺丞的贊賞,稱他為老吏,意味著他在官場上經驗豐富,不容忍狡獪之徒。詩人還稱贊沈寺丞為細民除冤,意味著他為百姓排除了冤屈。詩中提到了洪崖和丹井,這是南昌縣的地名,表明沈寺丞將前往南昌縣繼續為民眾服務。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沈寺丞的期望,希望他能像寶劍一樣堅定不移地留在南昌縣,繼續為民眾奮斗。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同時表達了對沈寺丞的贊賞和期望。詩人通過描繪長江湛藍的景色和郁郁蔥蔥的楓林,營造了一種寧靜而美麗的氛圍。古木寒云和縣寺深的描寫,給人一種古老而莊嚴的感覺。詩人稱贊沈寺丞為老吏,表明他在官場上的威望和能力。詩中提到的洪崖和丹井,象征著南昌縣的歷史和文化,也表達了詩人對沈寺丞繼續為民眾服務的期望。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沈寺丞的希望,希望他能堅定不移地留在南昌縣,繼續為民眾排憂解難。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表達了對沈寺丞的敬佩和祝福,展現了作者對社會公正和為民眾服務的價值觀。
“寧復淹留如寶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hěn sì chéng zhī nán chāng xiàn
送沈寺丞知南昌縣
cháng jiāng zhàn zhàn dài fēng lín, gǔ mù hán yún xiàn sì shēn.
長江湛湛帶楓林,古木寒云縣寺深。
lǎo lì bù néng róng jiǎo kuài, xì mín wú fù yǒu yuān qīn.
老吏不能容狡獪,細民無復有冤侵。
hóng yá dān jǐng wén yóu zài, xú rú héng mén shuō kě xún.
洪崖丹井聞猶在,徐孺衡門說可尋。
níng fù yān liú rú bǎo jiàn, gèng lìng niú dòu qì chén chén.
寧復淹留如寶劍,更令牛斗氣沉沉。
“寧復淹留如寶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九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